2025年 復活節營 主題信息第1課
n經文 / 哥林多後書 4:7-5:10
n金句 / 哥林多後書 4:14
為何保羅說這寶貝放在瓦器(4:7)? 寶貝與瓦器各指著甚麼?
服侍福音事工的人當倚靠和誇口甚麼? 這寶貝與瓦器的關係怎樣在保羅的事工上彰顯(8,9)?
為何保羅身上常常帶著耶穌的死(10-12)? 他以怎樣的信心和盼望克服苦難(13-15)?
為何我們外體雖然毀壞,卻不喪膽(16-18)? 為何我們藉著苦難來承擔牧者職份?
若地上的帳棚被拆毀,我們仍有怎樣的盼望(5:1)? 天上的房屋與地上的帳棚有何不同?
我們要懇切渴慕甚麼(2-4)? 我們有何憑據 神成就這盼望(5)?
UBF Hong Kong Bible Study Materials
版權 © 2025 UBF Hong Kong. 版權所有.
2025年 復活節營 主題信息第1課 張子龍牧者
經文 / 哥林多後書 4:7-5:10
金句 / 哥林多後書 4:14
「自己知道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
並且叫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祂面前。」
今年DSE中文作文第道題目,是「藏在泥土中的寶物」,要求考生書寫出這件寶物的價值和意義。有考生寫女兒紅,有考生寫蕃薯,亦有考生寫時間囊、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這些題材都很有心思。今日的經文亦談及寶物。然而這寶物,並非藏在泥土中,乃藏在瓦器裏。這寶物,非肉眼能見,非人手能掘,乃要用信心察驗。憑著這寶貝,保羅勝過自己的軟弱和限制,亦勝過患難和死亡;憑著這寶貝,他深信自己會與耶穌一同復活,並且得著天上永存的房屋。祈求主幫助我們通過今日的信息,發現藏在我們裏面的寶貝,好像保羅那樣,站穩在 神國永恆的盼望中,歡歡喜喜地承擔叫人得生命的使命。
使徒保羅在極大的苦難中仍不喪膽的原由是什麼呢?
第一,因有寶貝藏在他的瓦器裏(4:7)
請看第7節:「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 神,不是出於我們。」一講起「寶貝」,我們會想起誰?想起甚麼?保羅所說的「寶貝」,不是世界的人事物,而是救恩的福音。「瓦器」則指著保羅、蒙揀選的我們。
為何要將寶貝放在瓦器裏呢?似乎將寶貝放在有射燈的玻璃櫃或夾萬,才更顯璀璨和珍貴。 神卻願意將寶貴的福音,放在卑微的「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 神,不是出於我們」。瓦器是脆弱的,卻因為裏頭的寶貝顯得非凡。貴在寶貝,而非瓦器。正如一本5**筆記,貴者不在其包裝、封套,而是其中千錘百鍊的內容。又正如一個廚房,不同人使用,會有不同的效果。如果被我使用,只能煮麫、炒蛋,煮普通的東西吃;但被我同工使用,則可以煮出美味。一個高級廚師,在一個普通的廚房裏,用簡單的食材,煮出佳餚。貴的是裏面的人,而非外在的硬件。照樣,我們的價值,並非取決於肉身的條件,而是裏面裝著甚麼。任憑瓦器雕刻得再精緻,瓦器始終是瓦器。叫人活的,乃是靈。
福音的大能,在軟弱的我們身上,更顯得非凡。我們有沒有感受過這「莫大的能力」呢?我們的詩班沒經過專業的聲樂訓練,練習了許多次仍有不少不足,然而謙卑倚靠聖靈、禱告,卻能唱出感動人心、震撼靈魂的詩歌。一個剛經歷重生的弟兄,雖沒受過神學訓練,聖經知識亦很有限,內心卻充滿感激,能宣講甦醒人心的信息、見證,叫聽見的人活過來。這「莫大的能力」,就是拯救罪人、改變生命的福音大能。這大能,改變了最沒可能改變的掃羅,由剛愎改變為謙卑,由與 神為敵,改變為竭力承擔福音使命,作外邦人的光。保羅帶著十字架福音大能,開拓哥林多教會,使淫亂、拜偶像的,改變為聖潔、屬 神的子民。他向寄居羅馬的信徒見證說:「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 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羅1:16)
今日,福音仍有大能,改變凡相信的人。耶穌說,財主要進 神的國,比駱駝穿過針的眼更難。但在人所不能的,在 神凡事都能。面對著邪惡、淫亂的世界,人的心門緊閉,敵擋 神,也敵擋我們,使我們戰勝世界的,不是刀劍、核武、AI,而是藏在我們裏面的「寶貝」。
第二, 神在患難和死亡裏拯救我們(8-15)
請看第8,9節:「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基督徒常常面對四面受壓、心裏作難的狀態。除了工作的壓力、照顧家庭的壓力,更有世界的拒絕、厭棄,甚至攻擊。保羅一連用了四個排句,形容有寶貝放在瓦器裏的人,死亡,離他們是何等接近,而他們卻是不被困住、不致失望、不被丟棄、不致死亡。四個「卻」字,顯明基督徒(瓦器)裏頭的生命奧秘。我們不能像超人,仇敵四面圍攻,我們可以飛上半空, 神卻解我困鎖,使我如同鳥兒脫離獵人的網羅;我們心裏作難,愁苦、歎息, 神就安慰我們,將活潑的盼望賜下;世界逼害我們, 神卻沒有丟棄我們;甚至將勝過苦難和死亡的生命賜給我們!
請看第10,11節:「身上常帶着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這活着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保羅分享他最常帶著的東西。我們身上經常帶著甚麼?最常帶著或者是手機;我的女兒出街便要戴著指定的頭飾;保羅身上卻常帶著耶穌的死。他在前書指著哥林多人所誇的口極力地說:「我是天天冒死!」“I die every day!” (林前15:31) 這不是埋怨的話,乃是信心的壯語。在保羅身上「耶穌的死」,如同火藥,會爆發出耶穌復活的生命。最典型的例子是在路司得,福音仇敵用石頭打死保羅,哪知他沒死,起來,繼續返回城裏傳福音。而在開拓以弗所的兩年間,保羅形容自己是「天天冒死」,「在以弗所同野獸戰鬥」(林前15:32)。如此「天天冒死」,卻是換成救恩的生命,「叫一切住在亞細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臘人,都聽見主的道。」(徒19:10)
請看第12節:「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death is at work in us, but life in you) 死亡在牧者身上發動,生命便在羊群身上發動。保羅的榮耀盼望,便是叫羊得生命。有時我們不禁懷疑:牧者的勞苦和犧牲,真能叫羊群悔改、得救?耶利米一生向剛硬的猶太人傳悔改的信息,猶太人卻由始至終不聽 神的說話。這是何等教人灰心!然而先知的話卻不徒然返回。 神命定地土荒涼的70年,百姓念起耶利米書上的話,便為己罪哀慟,深切悔改。這樣看來,死在先知身上發動,生命卻在百姓身上發動。
所以,保羅不灰心。在第13節裏,他引用大衞詩篇的話(詩116:10),表達他的信心:「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大衞相信 神在患難中的拯救,決志要在 神面前行活人之路。「我們也信,所以也說話。」(13下) 保羅和大衞承受的,是同一樣的信心。他們信心的實底是甚麼呢?請讀第14節:「自己知道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並且叫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祂面前。」保羅知道自己要與耶穌一同復活。「知道」,原文語義是察覺、看見、曉得。保羅並沒被眼前的現實蒙蔽,他察覺到那位叫死人復活的 神,也要叫他復活。死人是躺平的,活人卻是「站」的。因著信,他知道自己和眾聖徒要活活地站在 神面前。所以保羅不喪膽,即是四面受敵,心裏作難,遭逼迫,被打倒,仍然起來傳講生命的道,叫眾人可以得益處,享受到 神的恩典,以致感謝越發加增,榮耀歸與 神(15)。
第三,我們的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16-18)
請看第16節:「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保羅因為福音而遭苦難,外體亦日漸衰殘。「外體」原文是「外面的人」,包括身體和精神。保羅分享他身體有根刺,這根刺叫他很痛苦,為此他三次求主,叫這刺離開他(12:7,8)。他又經歷過同族、外邦人、假弟兄的種種危險;被鞭打、被棍打、被石頭打;船難、監禁等等無數苦難,且為眾教會的事掛心(11:23-28),對於一副60幾歲的老骨頭,他的心神會衰殘到怎樣的地步呢?隨著年日的增長,我們也感受到自己的體魄、精神大不如前,髮線後移,眼睛昏花,不及年輕時有活力。然而保羅說:「我們不喪膽。」我們的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就好像我們的智能手機,外殼雖然花了,裏頭的應用程式不斷更新、升級。叫我們內心日日更新的,就是我們裏頭的寶貴福音。以前種下的說話,跟我們當前的苦難產生化合作用,使我們更認識 神,並且通過我們這瓦器,彰顯祂的大能。通過苦難,我們的內心煉淨,盼望更新,信心更新。因此,我們不需因外體毀壞而喪膽,倒要察覺自己裏頭那顆新心。
請看第17節:「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這裏我們認識到保羅的「苦難」和「榮耀」觀。我們看人生充滿苦難,而且永無止境,他卻說這苦楚是「至暫至輕」的。是否因為他受的苦比人少、比人輕?不是,乃是他看見那「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苦難不是沒意思的。當前的苦難,是進入永恆榮耀的通道。正如DSE考生,仰望入大學的榮耀,就將讀書的苦楚看為「至暫至輕」;雅各因心愛的拉結,20年服侍外父的生活都視為只是幾天。請看第18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我們「顧念」的不同,面對苦難的態度也不同。如果一個高中生沒有顧念美好的將來,便會覺得現在讀書很痛苦,打波、打機實際得多。然而入讀大學的榮耀都是暫時的。我們可以問問已經入了大學的人:現在大學生活快樂嗎?是否之前所盼望、所嚮往的呢?「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我們注目這世界的一切,終必成為過去。我們追求買靚屋、駕靚車、穿靚衣、去旅行、吃美味食物,不過都是暫時的,不能給予我們真正的滿足,得著了,便發現不是那回事。保羅顧念的不是眼前,而是將來永恆 神的國度,是比奧運冠軍更輝煌、更永恆的榮耀。這榮耀,不能憑眼見,卻是要用心察驗,藉信心的靈(13)。因著對將來榮耀的信心和盼望,保羅勝過當前的苦難,歡歡喜喜地承擔叫人得生命的福音使命。一個忠心事主的基督徒,需要擁有保羅的榮耀觀,不要因眼前的苦楚而喪膽。
第四,我們必得天上永存的房屋(5:1-10)
請看第5:1節:「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 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保羅以「帳棚」比喻我們地上的身體,以「永存的房屋」而比喻我們將來復活的靈性身體。「地上的帳棚」必有毀壞的一天。我們用盡畢生積蓄,買樓供首期,以為是美夢的開始,哪知這人手所造的房屋,隨時會滴水、有蟲患,要裝修、大維修、滅蟲,還要承擔各樣的費用,例如火險、管理費、差餉等等。我們的身體(地上的帳棚)也是如此。年輕時,自以為有金鋼之軀;中年時,身體的問題逐漸浮現:腰酸背痛、生蛇、五十肩、記憶力衰退(懷疑自己生腦霧),覺得比以前更易累,病了要更多時間康復,醫療、健身的開支日漸增加。但是,將來在 神的國裏,醫生要失業,因我們的身體不會再有任何問題。我們要得著「永存的房屋」,就是復活的身體。保羅在(林前15:42-44)分享這復活的身體:「死人復活也是這樣:所種的是必朽壞的,復活的是不朽壞的;所種的是羞辱的,復活的是榮耀的;所種的是軟弱的,復活的是強壯的;所種的是血氣的身體,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我們將來的新屋(復活的身體)藉耶穌從死裏復活而完成,是不朽壞的,榮耀的,強壯的,靈性的,不再因罪而敗壞。
請看第2節:「我們在這帳棚裏歎息,深想得那從天上來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保羅坦誠分享他在肉身之內的歎息勞苦;他深切渴望得著從天上來的身體,不想再受敗壞的轄制。這不僅是保羅的渴望,也是一切受造之物的渴望,期待 神的兒子顯現,身體得贖(羅8:22,23)。請看第4節:「我們在這帳棚裏歎息勞苦,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好叫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了。」保羅是否因為苦難太大,所以想快點死去,上天國嗎?他分享自己並非想要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有誰想一直穿著發臭的衣服,不想穿新衣呢?比起地上的帳棚,保羅更渴望得著天上永存的房屋。但是如果要穿新衣,必先脫下舊衣。脫下舊衣,不是因為想赤裸,乃是因為要穿新衣。脫下舊的,穿上新的,這就是「必死的被生命吞滅」的過程。地上所見的任何事物,都要被死亡吞滅。但在復活的基督裏,死要被生命吞滅。
我們憑著樓契,可以得著地上的房屋,得著天上永存房屋的憑據又是甚麼呢?請看第5節:「為此,培植我們的就是 神,祂又賜給我們聖靈作憑據。」為了讓我們適合在天上的房屋居住, 神培植我們(藉著祂的道和苦難),又將寶貝聖靈賜給我們作憑據。我們出發去旅行,最糟糕的一件事,是去到機場才發現自己忘了帶passport,感覺如同赤身。我們要好好保管所領受的聖靈,察驗自己瓦器裏的寶貝,讓 神莫大的能力,在我們必死的身上彰顯,將來可以拿著這憑據,坦然無懼地進入天上永存的房屋。
保羅拿著天國的憑據,在地上過著怎樣的生活呢?請看第6,7節:「所以,我們時常坦然無懼,並且曉得我們住在身內,便與主相離。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着信心,不是憑着眼見。」不少人因為怕死,小心翼翼的,惟恐弄碎自己的瓦器,便過著以服侍瓦器為中心的生活。保羅卻帶著復活的信仰,勇敢地與罪爭戰,積極地承受苦難。信心,使我們勝過世界。人因為看不見、觸摸不到而不安。例如看不見戶口有錢,找不到長約的工作,找不到「好碼頭」等等。保羅面對著飄浮不定的客旅人生,卻如同看見不能看見的主,勇敢地活著。
請讀第8,9節:「我們坦然無懼,是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所以,無論是住在身內,離開身外,我們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保羅熱切渴望離開身體,與耶穌一同復活,永遠與主同住。為了迎接這一天,保羅積極過討 神喜悅的生活。對他來說,生死並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討主喜悅。我們應該像保羅那樣立定志向,從討肉體喜悅,轉變為討主喜悅的生活。
保羅或生或死,都要討主喜悅的最終原因是什麼呢?請看第10節:「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終有一天,我們每一個都要站在基督的審判台前。那一天,我們將根據世上如何生活而受到審判。那裏是「終審法庭」,沒有重審。因此,我們要恐懼戰兢,作成得救的工夫。仰望復活的榮耀,行走捨己、背十字架的道路,積極參與叫人得生命的
所以,我們也不喪膽。因為 神將「寶貝」放在我們的「瓦器」裏。通過這「寶貝」, 神莫大的能力彰顯,成就拯救罪人、改變生命的工作。我們的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憑著聖靈,我們坦然無懼進入將來天上永存的房屋。祈求主幫助我們懷著與耶穌一同復活的盼望,立定志向,由討肉體喜悅,轉變為討主喜悅的生活,將來坦然無懼地與眾聖徒一同活活地站在主面前。
「自己知道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
並且叫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祂面前。」(林後4:14)
UBF Hong Kong Bible Study Materials
版權 © 2025 UBF Hong Kong. 版權所有.
其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