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以弗所書 第4課 4月13日 岑國榮牧者
n經文 / 以弗所書 3:14-4:16
n金句 / 以弗所書 4:3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在上星期,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大約60個國家的關稅正式生效,意味著全球貿易戰正式開打。有人聯想到在大約一百年前,時任的美國總統胡佛簽訂的關稅法,導致美國以至全球經濟大蕭條,甚至速成第二次世界大戰。事實上,在今日全球化的年代,再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在這場風暴面前可以不受影響。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教會之上: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每個信徒互相聯絡作肢體,彼此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在上星期以弗所書2,3章的信息裏,我們學習到 神藉著耶穌的十字架,廢掉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冤仇,使他們合而為一,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然而,信徒實際上過教會生活時,卻很多時會遇見不盡如人意的事情,矛盾、紛爭甚至分裂也會在信徒的聚會裏發生。為此,在今日的經文裏,保羅為到以弗所教會能認識基督的愛而禱告,並且教導以弗所信徒,為了成就教會的合一,最要竭力做的是甚麼。祈求主使我們通過研讀本段經文,在認識基督的愛上成長,使我們的教會建立合一的器皿,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
保羅如何為以弗所信徒祈禱呢?請看第3章14,15節:「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從祂得名。)」保羅屈膝禱告 神,這表示他以謙卑和懇切的心祈求;同時間,他稱 神為父,這表示他確信 神是慈愛的父,必看顧祂的兒女。在這裏,「天上地上的各家」分別指著已經離世返回天家的信徒、以及仍然在世的信徒,他們都是藉著耶穌基督,得著了兒子的名分,有著同樣的姓氏、流著同樣的血、有著同樣的DNA,是 神家裏的一家人。
保羅因甚麼事而懇切禱告 神呢?請一起讀第16節:「求祂按著祂豐盛的榮耀,藉著祂的靈,叫你們心裏的力量剛強起來。」保羅並不是求 神使自己從獄中得釋放,而是首先為到以弗所信徒心裏的力量剛強起來而禱告 神。「心裏的力量」原文的意思是「裏面的人」(inner being)。為了外在的體格強健,有人認為最重要是腸道健康,因為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因此要吃高纖維的食物和攝取足夠的水份;有人則主張增加肌肉量才最緊要,為此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做強化肌肉的運動。在兩個月前,我相約幾個JBF的少年人一起打羽毛球,一方面想與他們彼此相交,另一方面也趁機會鍛鍊體魄;如是者一連四個星期,我感受到自己的體能有了一點點的提升,最高記錄是連續打兩個小時。之不過,相隔幾個星期沒有做運動,上個星期自己又染上感冒,我帶著軟弱的身體無力地躺在床上,感到自己彷彿又打回原形。即使本來沒怎麼關注健康的人,隨著年紀漸長,也會對有關健康的資訊變得關心起來。不過,比起外在的體格強健,我們裏面的人剛強更加重要。在這裏,「裏面的人」是指著信徒重生時、 神所賜下的新的屬靈生命。即使我們已經重生了,但我們裏面的人仍然有很多軟弱,需要成長和變得剛強起來。當我們的身體軟弱時,缺乏抵抗力,就容易被病菌入侵;同樣,若我們裏面的人軟弱,就容易被罪惡試探而犯罪跌倒。以弗所是充斥著淫亂和享樂的城市,也是崇拜偶像的中心地,以弗所信徒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容易受引誘和動搖。因此,他們必須擁有剛強的屬靈生命,才能抵擋世間的誘惑,得勝患難和試煉,肩負起 神所交託傳道的使命。
為了使外在的人剛強,可以多做運動和維持健康飲食;然而,為了使裏面的人剛強,可以做些甚麼呢?保羅說:「求祂按著祂豐盛的榮耀,藉著祂的靈…」「豐盛的榮耀」原文的意思是「榮耀的豐盛」(glorious riches 或 unlimited resources)。我們的天父是何等豐盛的呢?在父 神裏面,有著無限的愛、憐憫、恩典、智慧、權能,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作為父親的我,很多時因為缺乏愛和耐性,叫兒女們失望;但是我們的天父卻不同,祂的豐盛是永無窮盡的。我們怎能得著父 神裏面一切的豐盛呢?當我們憑信心禱告時,聖靈居在我們心裏,作我們的保惠師,將父 神裏面的一切豐盛傾倒在我們的心裏。第17節上也說:「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裏。」為了得著父 神裏面的一切豐盛,我們要過與基督同住的信心生活。這並非指著暫借一宿的「宿一宵」,又或者只在靈修營裏三日兩夜同住,而是讓基督長居在心裏,過與基督聯合的生活。
保羅為以弗所信徒的第二個禱告題目是甚麼呢?請一起讀第17節下至19節:「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 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保羅為到以弗所信徒在愛裏扎根和被建立而禱告。在這裏,我們學習到教會的根基是基督的愛。即使一間教會有宏偉的會堂、華麗的裝修、完善的設備,物質上一樣都不缺,但若沒有愛,便不能站立得住。初期教會的很多信徒,活在極窮困之間,住在山洞、地穴,飄流無定,但他們裏頭卻因為有基督的愛,並且彼此切實相愛,便勝過了第一世紀火煉一樣的試驗和逼迫。在以弗所教會裏,有來自猶太和外邦的信徒;我們的教會也是一樣,由不同年齡、種族、性格和出身背景的人聚集。怎能叫如此不同的人合而為一,一同事奉 神呢?惟有基督的愛才超越我們之間的種種差異,打破我們之間的牆壁,使我們在愛裏合而為一。我還記得當我起初來到教會時,身為學生的我相當清貧,那時經常有很多不知名的牧者請自己食飯甚至請搭車。我又記得當我與何國城宣教士、張天和牧者組成Eagle Team的時候,彼得牧者主動地邀請我們三個人一起到Centre附近一間著名的日本料理吃飯;我又曾經被邀請到他的家,吃了傳說中的甜品「紫水晶的夢」。雖然當時的我不太明白初來教會的我,跟牧者們有甚麼關係,但我想這些都是他們被基督的愛激勵而做的。
這樣,保羅為以弗所信徒認識基督的愛到甚麼地步呢?請再看第18節:「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原來基督的愛是有維度(dimension)的,正如一首詩歌這樣說:「高、高、高過最高的天;深、深、深過最深的海;廣闊、闊過太空宇宙。噢!噢!噢!主愛奇妙!」基督的愛有何等長呢?有人會對自己的伴侶這樣說:「我會愛你愛到天長地久。」但轉過頭便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與伴侶鬧翻。今日有不少人寧願選擇獨身,又或者只拍拖而不結婚,因為害怕長久的關係會令自己感到負擔;也有很多夫妻因為無法忍受對方而選擇離婚。我們服侍一個靈魂時,有時也會感到愛心已經到了極限,再不能愛和承擔對方下去。但基督的愛卻是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即使我們有著重覆的軟弱和過犯, 神卻以永遠的愛來愛我們,祂的愛沒有因我們的樣子而改變。基督的愛是何等闊呢?有科學家估計,可觀測的宇宙直徑大約有930億光年;即使人身處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之中,很多時卻以自己視線範圍內的世界就是一切。但基督的愛比起整個宇宙更加廣闊,能懷抱和容納全球80億人口中的每一個人;無論是癱子型、稅吏型、撒瑪利亞型、雷子型抑或尼哥德慕型,在基督裏都能被接納和得改變。基督的愛擴闊我們狹隘的內心,使我們不再只單愛那些與自己相似、自己喜歡的人,也學習愛那些與自己很不同、本來不喜歡的人。基督的愛是何等高呢?很多時候,我們只盼望基督會按著我的意思來帶領我,將我所期望的祝福賜給我;當遇見不明白的試煉和苦難時,便懷疑 神的旨意和基督的愛。但基督的愛是何等的高,祂對我們懷有崇高的旨意和聖潔的盼望,要通過萬事來塑造我們成為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將來與祂一同在天上作王。基督的愛是何等深呢?今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表面,很多人帶著內心的傷痕和罪的重擔過生活,卻只將好的一面展現在人前,找不到真正可以傾訴的對象。但基督為了探訪我們,祂甘願取了奴僕的形像,降到比起任何一個人更卑微的位置,甚至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叫何等患病和絕望的人,甚至如同十字架上的強盜一樣瀕死的罪人,也可以去到祂那裏得寬恕和得醫治。保羅說,這份基督的愛並非只為我一個人享受,乃是要和眾聖徒一同明白、經歷和實踐的。
請看第19,20節:「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 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 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裏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當我們越認識基督的愛,並且彼此切實相愛時, 神一切的豐盛便充滿教會。當保羅想到這榮耀的盼望時,他便在感激中頌讚 神說,請看第21節:「但願祂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裏,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
在第4至6章裏,保羅講論 神使教會在基督裏合而為一的異象,具體上如何成就。請看第1節:「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保羅以為主被囚的身份勸勉以弗所信徒,他們既蒙了基督的大愛,成為 神家裏的人,行事為人就當與所蒙的恩相稱。具體上,與蒙召的恩相稱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首先,要竭力持守聖靈所賜的合一。請一起讀第2節:「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為了成就教會的合一,首先的條件是凡事謙虛(completely humble),這表示完全和徹底的謙卑。有人的驕傲的地方,必有紛爭和分裂;相反,有謙卑的地方,可以成就和睦。靠著我們本身的性情和努力,我們實在無可能做到凡事謙卑;但當我們以基督的心為心,效法主耶穌的謙卑時可以做到。主耶穌雖然是創造萬有的主,但祂卻沒有主張自己應得的尊重和承認,也沒有主張自己才是最正確;在最後晚餐的筵席上,祂從席上起來,謙卑洗每一個門徒的腳,對門徒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 吩咐門徒效法祂的榜樣去行,包容和承擔彼此的軟弱和過犯。「溫柔」是柔和的內心,以親切和友善的態度待人,也能體諒別人,不輕易動怒。在這個主張「誰大誰惡誰正確」以及「人善被人欺」的社會裏,人容易以為溫柔的人是軟弱的人,只會受損失和被淘汰;但溫柔的人相信 神的主權和公義,將一切的事交託給 神,他們不被惡所勝,反倒以善勝惡;他們是真正剛強的人,也是教會裏的和平之子,為人帶來和睦。最後,「忍耐」是承擔別人的過犯和苦難的能力。沒有忍耐時,遇見少許的苦難便不平埋怨,面對人的過犯便論斷批評。出埃及記34:6說:「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 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縱然我們罪人每一日得罪 神的地方,甚至比起七十個七次還要多,但 神還是以恒久忍耐的愛來擔當我們的軟弱,沒有立刻審判我們,反而賜給我們悔改回轉的機會。當我們曉得我們是蒙 神何等大的寬容和愛時,我們可以對弟兄姊妹存憐恤的心,彼此饒恕,正如 神在基督裏饒恕我們一樣。
請一起讀第3節:「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在以往的年代,人為了彼此聯絡,會以書信或電話往來;到了今日的年代,人則是以WhatsApp、IG、Facebook或電郵等方式彼此聯絡。在這裏,「彼此聯絡」是捆成一束或綁在一起的意思。有甚麼能叫各有不同的信徒連繫在一起呢?惟有耶穌在十字架上,拆毀 神與人之間罪的高牆,賜下赦罪的平安;並且拆毀信徒之間隔斷的牆,廢掉冤仇,成就和睦,使信徒彼此連結。如今, 神已經藉著耶穌,賜給信徒在聖靈裏的合一(the unity of the Spirit)。為此,保羅勸勉以弗所信徒,要竭力保守這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竭力保守」是用盡一切努力守護、使它免受破壞的意思。我們會以甚麼為要竭力做的事情呢?是自己的工作、學業,抑或家中的大小事務呢?信徒過信心生活,也容易以完成每一日的to-do list,完成 神交託的任務為要竭力做的事情。這固然是對的,但保羅在這裏強調,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的合一,為甚麼呢?請一起讀第4至6節:「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 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保羅在這裏列舉了信徒共通的七件事情,作為合一的理由和基礎:基督的身體只有一個,就是教會;而信徒被同一個聖靈所感和帶領,也領受同一對天國的指望。他們認信同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他們有著同一的信心,就是信耶穌十字架的死和復活;他們受著同一的洗,與基督的死和復活聯合;他們也事奉同一位 神,就是眾人的父、天地萬有的主宰。既然如此,信徒是同一個家裏的人,要竭力追求合一和彼此和睦。
在十五世紀初,波希米亞的改教領袖胡斯被天主教會處死後,跟隨他的信徒大遭逼迫,輾轉逃到波蘭和德國等地避難。到了1722年,這班被稱為「摩拉維亞弟兄」的信徒,逃到一位名叫新生鐸夫(Zinzendorf)的德國伯爵那裏。新生鐸夫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他開放自己的莊園,熱切地收容和接待這群無家可歸的信徒,他們就把這莊園起名叫「主護村」。起初,一切看來相安無事;不過,漸漸有越來越多來自四面八方的信徒,紛紛來到這裏尋求庇護。他們中間有來自路德派、加爾文派、浸信派等不同派別的信徒,他們對於領聖餐、浸禮等的原則上都有分歧,所以終日吵個不停,互相攻擊。新生鐸夫看見他們各持己意、互不相讓的樣子,感到相當頭痛。這時候,他可以怎樣做呢?身為園主的他,大可以把他們全部趕出去,免去一切的煩惱;但他並沒有這樣做,反而為到他們能夠合而為一而竭力。在1727年5月,新生鐸夫召齊了主護村裏的所有信徒,向他們講說教會分裂的禍害,足足講了三個小時,又與他們立約,吩咐他們若要住在這裏,便要遵守這些約定,放下己意。結果,在新生鐸夫愛心的服侍之下,眾信徒都願意同心合意遵守這些約定。從那時起,原本充滿紛爭的聚會改變為充滿喜樂。到了那年八月,在一次擘餅的聚會裏,眾信徒同心合意禱告時,聖靈大大地澆灌下來,叫很多人獻上自己將福音傳到世界各地。而這場名為摩拉維亞大復興,正是由信徒合而為一開始的。新生鐸夫曾經說:「若沒有聖徒的相交,我就不知道哪裏有教會了。」
就是這樣,撒旦的工作是叫人彼此分裂,藉著破壞教會的合一,使信徒變得無力甚至跌倒。相反, 神的工作是叫信徒合而為一,就如三位一體的聖父、聖子和聖靈合而為一的一樣。耶穌也說:「凡一國自相紛爭,就成為荒場;凡一家自相紛爭,就必敗落。」(路11:17) 惟有當信徒竭力保守聖靈所賜的合一時,教會才有力承擔起傳揚福音的使命,能將基督的愛和福音的光帶給這黑暗的時代。
其次,信徒要使用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建立基督的身體。請一起讀第7節:「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由此看來,教會之所以不能合一,並非因為缺乏恩賜;剛剛相反的是,信徒在領受很多的恩賜當中,互相比較,不能承認對方所領受的恩賜,甚至彼此爭競、嫉妒。然而,保羅強調基督賜給每個信徒的恩賜是各有不同的。為了將不同的恩賜賜給教會,基督做了甚麼呢?請看第8至10節。基督撇下了天上的榮耀,道成肉身降在這地上,忍受十字架的死亡,第三日復活,得勝了仇敵撒旦,升上了高天,將各樣的恩賜賜給我們信徒。因此,恩賜的源頭並非我們自己,而是基督;恩賜是 神白白賜給我們每個信徒的禮物。
然後,保羅列舉了甚麼 神賜給教會的恩賜呢?請看第11節:「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使徒是奉 神差遣、建立教會的人。先知是蒙 神的啟示、傳講 神說話的人。傳福音的是那些擁有牧者的心腸、引領人信主的人。牧師是牧養羊群的牧者,而教師是教導聖經、栽培門徒的人。除了這些恩賜外,有些信徒還有藝術的恩賜、IT的恩賜、音樂的恩賜、做話劇的恩賜、煮東西的恩賜、說笑話的恩賜、聽笑話識笑的恩賜、憐憫人的恩賜、忠誠的恩賜等,若要一一細說,時間恐怕就不夠了。 神將這些恩賜賜給信徒的目的是甚麼呢?請一起讀第12,13節:「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 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神將不同的恩賜賜給信徒的目的,並非叫信徒顯出自己,得著人的承認和稱讚,乃是為了建立基督的身體。這好比在身體裏,不同的肢體有著不同的功用,雖然面部和五官通常得到最多人的注目,卻並不表示它比起默默行走、承托著身體的雙腳更加有價值。在合唱團裏,若沒有雄厚的超重男低音承托,也無法顯出主音的悠揚悅耳。因此,我們無需要與別人比較所領受的恩賜,我們也不要像那個從主人領了一千銀子的僕人那樣,將恩賜埋藏在地裏,乃是要積極地使用,在建立基督的身體之上。那時,我們可以在真道上合而為一,在認識 神的兒子上變得成熟起來,使教會充滿基督的豐盛。
請看第14,15節:「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長大成人的相反是作小孩子,這表示在屬靈上仍然在幼嫩的階段。小孩子因為沒有分辨能力,容易被人的說話引誘,若果有人向他說:「小朋友,有個Chiikawa公仔送給你,跟著叔叔來。」他就跟著去。同樣,信徒若停留在屬靈上作小孩子的階段,便容易被世上的潮流和價值觀所動搖。因此,信徒要在凡事上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尤其要學會說基於愛心和真理的說話。當信徒這樣掙扎成長時,教會可以成為何等美麗的群體呢?請看第16節:「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其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就好像在身體上,每一個關節互相支持,每個肢體發揮它的功用,身體就漸漸成長,教會也因信徒的長進和合而為一,在基督的愛中不斷成長起來。
總括來說,我們信徒被 神呼召,縱然各有不同,但在基督裏面互相作肢體,彼此聯絡,以基督為元首。耶穌也為到我們信徒合而為一向父 神禱告說:「我在他們裏面,你在我裏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17:23)。祈求主幫助我們竭力保守在聖靈裏的合一,使我們的教會長成至滿有基督的身量,能在這時代裏見證基督長闊高深的愛,叫人歸向基督。
UBF Hong Kong Bible Study Materials
版權 © 2025 UBF Hong Kong.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