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希伯來書 第3課 2月28日(第Ⅱ部信息) 李永仁牧者
經文 / 希伯來書 3:1-4:13
金句 / 希伯來書 3:14
「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裡有分了。」
我們先前學習耶穌遠超過天使,今日經文指出耶穌比摩西更配多得榮耀。摩西是猶太人非常尊敬的領袖,他曾帶領為奴的以色列出埃及,並預備進入迦南地;摩西是聖經老師,將律法教導百姓。然而,摩西是耶穌的影兒,他仰望將要來的彌賽亞基督而受苦,「他看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賞賜。」(來11:26) 當時希伯來信徒並不曉得基督的優越性,在逼迫之中要退後返回猶太教。筆者不但教訓我們耶穌遠超過摩西,也教導我們怎樣在基督裏有份,並得著真正的安息。
請看3:1節上,「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啊,」當時的希伯來信徒面對極大逼迫,內心畏縮起來。他們受逼迫和藐視,並不感到自己被 神看為尊貴。筆者稱呼他們為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就是在 神旨意中被分別出來,藉著耶穌的血成為聖潔的弟兄。他們成為基督徒並非自己的選擇,而是 神絕對的主權和揀選。這是不能改變和動搖的身份。
因此他們應當做甚麼?請看1節下,「你們應當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為使者the apostle,就是我們作出信仰認信的那位;為大祭司,就是現今坐在 神寶座右邊為我們祈求的中保。筆者勸勉同蒙天召的弟兄,應當思想我們所認信的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現代人追求急促節奏,並不喜歡深深思想,只留於外在與表面的理解。就是信徒也不願深深思想聖經,而是憑外在感覺,眼所能見生活,因而只在頭腦上知道耶穌,卻沒有與耶穌建立個人深厚的關係,信心沒有紮根在耶穌裏。這樣的信徒在現實的困難和罪的引誘面前就會動搖跌倒。有信徒雖然勤力地過信仰生活,內心卻沒有感激或喜樂,也是因為沒有思想我們作出信仰認信的基督。在困難之中,我們容易思想世界,思想人的事,然而筆者勸勉我們應當思想耶穌,”fixed your thoughts on Jesus”,就是將思念中心放在耶穌身上,將生活焦點放在耶穌,在任何情況中也思想耶穌盼望我們怎樣做。我們思想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生命就紮根在耶穌裏,在任何境況中也不致動搖。
請看第2,3節,「他為那設立他的盡忠,如同摩西在 神的全家盡忠一樣。他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榮耀,好像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榮;」摩西與耶穌的共通點是為那設立他的盡忠,在 神的全家盡忠一樣。 神的全家指著 神的百姓。摩西怎樣在 神的百姓盡忠?摩西長大了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他寧願作奴隸百姓同受苦難。摩西為了帶領以色列出埃及離開奴隸生活,挑戰剛硬的法老王十次。摩西向阻擋他們前路的紅海伸杖,信靠 神的大使以色列能平安地過紅海,並完全脫離埃及的追兵。摩西忍耐服事充滿奴隸劣根性的百姓。每當在曠野生活遇上問題,以色列人就埋怨領他們出來的摩西。他們厭惡這淡薄的食物,沒有水,說領他們出來送死,甚至想要用石頭打死摩西。後來,百姓因造了金牛犢,惹 神的震怒要將要被毀滅,摩西作中保代求,甚至願意以自己的名從生命冊上除去交換赦免以色列。 神承認這樣的摩西說:「我的僕人摩西不是這樣;他是在我全家盡忠的。」(民12:7) 因此猶太人尊崇摩西過於別的先知。然而,筆者說耶穌比摩西更配多得榮耀,因為摩西為僕人,在 神的全家誠然盡忠,但耶穌為兒子,治理 神的家。耶穌是 神的兒子,與 神同等,卻撇下天上尊貴榮耀的身份,取了血肉之體來到世界,拯救和服事因罪患病的弟兄。耶穌成為 神的羔羊,在十字架上擔當弟兄一切的罪孽,傾流寶血而死。耶穌盡忠於 神,直到完成拯救人的救贖工作。摩西好比房屋,耶穌卻是建造房屋的建築師、工程師。無論房屋多麼漂亮、華麗、實用,也不能比那建造房屋的更尊貴。雖然摩西是出色的領袖,也只不過是被造物,耶穌卻是創造萬物的主。摩西是要證明將要來的拯救者,耶穌卻是那應許而來的拯救者。因此,耶穌比摩西更尊貴,算是更配多得榮耀。
請看第6節下,「我們若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我們蒙揀選作為 神的百姓,有著可誇的盼望。這盼望與世界能見的和必會朽壞的盼望不同。這盼望是在 神的國裏享受永恆生命,也是我們完全的救恩。「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意思是確信我們藉耶穌的救贖,能進入永恆生命的盼望。我們要擁有對耶穌的信心,以耶穌為榮耀和誇口,堅持到底,我們就能成為 神的家,作 神的百姓。有許多人在信心生活開首,將盼望放在耶穌裏,以耶穌為榮耀。然而,信仰生活的歷程中,遇上各樣的困難、逼迫、患難或試探,反觀別人行走舒適和成功的道路時,我們生出懷疑作 神的家是否正確擇,是否要繼續行走狹窄和險惡的道路。天路歷程中,基督徒和盡忠經過虛華市時,有各樣世上物質和名譽在叫賣。他們因為不買東西而下監受審判。盡忠即使面對暴風的患難和試煉,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雖然他殉道,也被接去 神的國。「耶穌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 神的國。」」(路9:62) 我們通過耶穌寶血得救,向主作出決志,就不可擁有別樣的心。我們應當將我們的心思固定在耶穌身上,不要受世界迷惑,卻要以耶穌為榮耀和誇口,盡忠行走信心道路堅持到底。
為何我們要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請看7-11節,「聖靈有話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在曠野惹他發怒、試探他的時候一樣。在那裡,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所以,我厭煩那世代的人,說:他們心裡常常迷糊,竟不曉得我的作為!我就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這裏筆者引用詩篇95:7-11,指出以色列祖宗沒有行走信心道路到底的失敗,作為希伯來信徒的鑑戒。聖靈通過大衛說話,也警告後世的基督徒。以色列不信領他們出埃及的 神,懷疑 神的愛,試探 神的同在。在出埃及記17章,以色列百姓在利非訂因無水喝而試探 神說:「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然而,以色列在第14章經歷 神使紅海分開,以色列過紅海如行乾地;在第15章裏,他們經歷 神使瑪拉的苦水變為甜;在第16章,他們又經歷 神從天賜嗎哪的 神蹟。但過了不多時,他們在艱難之中又懷疑 神的同在。他們信心的根軟弱,對 神沒有確信。「他們心裡常常迷糊,竟不曉得我的作為!」(11) 後來,他們受迷惑陷在罪惡裏。當時摩西上西乃山領受十誡,在山下的以色列人卻造金牛犢為偶像(出32章),並與摩押女子行淫,事奉偶像巴力毗耳。人的本性喜歡舒適安逸,撒但就以人肉體喜愛的來迷惑引誘人。
受迷惑和硬著內心的以色列人承受怎樣的結果?「 神就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11) 並不是每個出埃及的以色列人都能進入迦南地。在民數記13,14章,以色列在加底斯巴尼亞,就是迦南地的門口,摩西在每個支派中選出代表窺探迦南地。十二個首領在四十日的窺探裏回來報告。其中十個因看見那地的城牆堅固,還有偉人後裔亞衲族,就甚麼懼怕,作出消極的報告。他們不信的惡報,影響全以色列,全百姓因而大聲喧嚷,埋怨 神的帶領,並要求另立領袖返回埃及。相反,有信心的迦勒與約書亞報告說,「對以色列全會眾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但你們不可背叛耶和華,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食物,並且蔭庇他們的已經離開他們。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民14:7-9) 結果, 神向那些不信的人發烈怒說,他們都要在曠野流浪滅沒,但應許有信心的迦勒與約書亞能進入迦南地享受安息。
因祖宗的失敗,希伯來信徒應當怎樣做?請看第12節,「弟兄們,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著不信的惡心,把永生 神離棄了。」筆者警告我們,要謹慎,免得不信的惡心,使我們離棄永生 神。惡心指著對 神不信的心思。人有信心時卻能忍耐和安靜,跟從 神所設立的領袖。沒有信心時,在曠野欠缺糧食和水源,就硬著心,埋怨領袖;面對現實問題而恐懼,埋怨上帝,生出返回世界的心思。這一切的惡行都是由不信的惡心而來。不信使人離棄永生 神,不能進入 神的國,享受真正的安息。
我們為了在基督裏有份當怎樣生活?
請看第13節,「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裡就剛硬了。」我們住在如同曠野的世界,有許多現實問題和罪的引誘。世界充斥著眼目的情慾、肉體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肉體的情慾對年青人來說難以擺脫。然而,我們要每天彼此相勸,就是彼此鼓勵憑信心過生活。屬人的親密,只會彼此生出同情,卻在屬靈上沒有益處。在曠野險惡的世界裏,我們彼此相勸,確信活著的 神,憑信心過生活,享受信徒真正的相交。
請看第14節,「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裡有分了。」以色列起初在西乃山與 神立約,對 神有確信和盼望,設立他們為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希伯來信徒在認識福音前,過著艱苦的律法生活。在迎接福音後,內心充滿喜樂和確信。然而,時間過去,因著現實的艱難和罪的引誘,他們失去起初對救恩的感激,受引誘返回以往的生活。我們回憶起初的信心生活甜美,但信仰生活遇上許多意料之外的問題。面對讀書的壓力,工作的壓力,再加上承擔使命,使我們容易羡慕世人,無拘無束,隨己意的生活。我們在長久的困難之中,救恩的喜樂也漸漸消失,為現實不滿,生出偏離信心道路的心思。即使起初做得好,若不堅持到底,也是沒有好結果的。堅持起初遇上耶穌時救恩的確信最為重要。與基督同行到底的人,才能參與基督的榮耀。
沒有堅持到底的以色列祖宗有何結局?請看第15-18節,「經上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惹他發怒的日子一樣。」那時,聽見他話惹他發怒的是誰呢?豈不是跟著摩西從埃及出來的眾人嗎? 神四十年之久,又厭煩誰呢?豈不是那些犯罪、屍首倒在曠野的人嗎?又向誰起誓,不容他們進入他的安息呢;豈不是向那些不信從的人嗎?」那些跟著摩西出埃及的人,雖然聽見主的聲音,卻硬著心惹 神發怒。 神就在四十年裏懲罰他們,使他們的屍首倒在曠野。有三千人因崇拜金牛犢而被殺(出32:18); 神使地開口,把敵擋摩西的可拉一黨250人被吞滅,14700人受瘟疫而死(民16章)。照 神所起的誓,一切不信從的人都不能進入 神的安息。結果,出埃及的六十萬以色列男丁,除了迦勒和約書亞外,他們的屍首都倒在曠野。
為何以色列不能進入安息?請看第19節,「這樣看來,他們不能進入安息是因為不信的緣故了。」這是因為他們的不信,沒有堅持相信 神的愛和盼望到底。以色列祖宗的失敗也提醒我們,不自以為站立得穩,卻要從中受警戒。即使從前有救恩的盼望和確信,後來卻硬著心,犯罪和不信的人,也不能進入 神的安息。
所以我們當畏懼甚麼呢?請看第4:1節,「我們既蒙留下,有進入他安息的應許,就當畏懼,免得我們中間或有人似乎是趕不上了。」筆者以先祖失敗的歷史作鑑戒,警愓我們要有畏懼之心過信仰生活。雖然我們擁有進入 神安息的應許,或有人似乎是趕不上了,而不能進入安息。
請看第2,3節,「因為有福音傳給我們,像傳給他們一樣;只是所聽見的道與他們無益,因為他們沒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但我們已經相信的人得以進入那安息,正如 神所說:「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其實造物之工,從創世以來已經成全了。」進入安息有兩個含義:第一,在地上迎接耶穌為基督所享受的安息。耶穌邀請我們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 第二,耶穌再臨時賜給屬基督的人永遠的安息,這是從地上的安息開始的。可惜,信徒容易享受不到地上的安息,內心不安和動搖。這是因為他們沒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沒有以信心回應所聽的道。耶穌常在我們的心房叩門,盼望將這世界不能奪去的安息賜給我們。有許多人雖然聽見主的道,卻沒有以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沒有以信心回應,反而懷著惡心,懷疑 神的應許。結果他們不能享受安息,也不能脫離憂慮,因而靈魂困乏,流離漂蕩。我們為了得著和享受安息,就要打開心門迎接耶穌,與主相交。在這競爭激烈的生活,我們關心怎樣可以從疲勞得恢復。然而,肉體雖然休息,沒有信心時,靈魂被憂慮捆綁而不安,受恐懼折磨,仍是沒有安息。真正的安息乃是從與 神相交而來。
請看第4節,「論到第七日,有一處說,「到第七日 神就歇了他一切的工。」 神在六日裏創造,然後第七日安息。這是安息的起源。 神並非感到疲倦而安息。安息日乃是 神的聖日,為了記念 神創造之工而設立。那日我們敬拜 神,讚美 神,聆聽 神的說話,與 神相交,那時我們靈魂有安息。以色列人以為進入迦南地就有安息,但這是錯誤的。
請看第8,9節,「若是約書亞已叫他們享了安息,後來 神就不再提別的日子了。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 神的子民存留。」若是約書亞已叫以色列享了安息, 神就不再提另一個安息的日子。以色列進入迦南地並非真正的安息,只是一個預表。最終真正的安息是通過相信耶穌基督而來。現代人通過到外地旅遊,到大自然來享受安息,但這些都不能帶領人進入永恆的安息,因為假期後星期又要返工返學。使人失去安息的是罪的問題。惟有耶穌基督才能解決我們罪的問題,我們迎接耶穌基督,信靠耶穌,才能享受真正的安息。信徒息了今世的勞苦,在主再臨的時候,能享受為我們存留完全和真正的安息。
誰能進入這安息呢?
請看第11節,「所以,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雖然信徒有進入那安息的應許,但不是自然地能進入。為了追入那安息,就要務必竭力。雖然已經領受應許,但學那不信從的人就不能進入那安息。不信從的人就是沒有與地上罪惡爭戰,容許罪的引誘,內心變得剛硬的人。務必竭力就是在屬靈上警醒,殷勤地作出掙扎。
請看第12,13節,「 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他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筆者勸勉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後,見證 神說話的功效。這是要勸勉信徒要努力聽 神的道,倚 神說話的大能。我們不可以靠著個人意志力勝過罪惡和誘惑的世界。 神將活潑有功效的道賜下, 神的道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一切被造之物在 神面前都是赤露敞開的,祂知道我們的一切和根本問題。我們竭力地聽 神的說話, 神的道就不知不覺地在我們心裏工作,將我們的心在真理面前顯露出來,趕走內心的黑暗和罪惡,並勝過一切罪的引誘。
總括,筆者勸勉我們這同蒙天召的弟兄,應當思想耶穌"fixed your thoughts on Jesus”,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並要天天彼此相勸,免得被罪迷惑,心就剛硬了。我們持守信心和盼望堅持到底,行走朝聖者的道路,就得進入安息。我們要竭力進入那安息,而側耳聽 神說話,在如同曠野的忙碌和艱難生活中也能享受安息。
UBF Hong Kong Bible Study Materials
版權 © 2025 UBF Hong Kong. 版權所有.
其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