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2017年 Feb 5日

路得記 1:1-22

問題紙

2017年 新年特別信息 路得記

經文 / 路得記1:1-22
金句 / 路得記1:16

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Your God will be my God

  1. 為何以利米勒和他的家人往摩押地寄居(1,2)? 摩押是個怎樣的國家?
    他們在那裏經歷了甚麼事(3-5)?
  2. Why did Elimelech and his family go to Moab and live there (1,2)?
    What kind of country was Moab? What happened to them there (3-5)?

  3. 為何拿俄米和她的兩個媳婦計劃歸回猶大地(6,7)? 拿俄米吩咐兩個媳婦做甚麼(8,9上)?
    她們可能有何感想(9下)?
    Why did Naomi and her two daughters-in-law prepare to return to the land of Judah (6,7)?
    What did Naomi tell her two-daughters-in-law to do (8,9a)? How might they feel (9b)?

  4. 兩個媳婦的第一個回應是甚麼(10)? 為何拿俄米告訴她們應當返回摩押地(11-13)?
    俄珥巴路得各選擇了怎樣的道路(14)?
    What was the first response of the two daughters-in-law (10)?
    Why did Naomi say that they should go back to Moab (11-13)?
    What path did Orpah and Ruth take (14)?
  5.  

  6. 即使拿俄米再三的催她回去,路得卻有何決定(15-17)? 為何她有這樣的決定?
    為何拿俄米停止催她回去(18)?
    What decision did Ruth make in spite of the continual urge of Naomi (15-17)?
    Why did she make such a decision? Why did Naomi stop urging Ruth (18)?

  7. 伯利恆城裏的人對那兩個歸來的婦人有何反應(19)? 為何拿俄米對人說要稱她為瑪拉(20,21)?
    拿俄米路得歸回伯利恆正值是甚麼季節(22)?
    How did people in the town respond when the two women came to Bethlehem (19)?
    Why did Naomi ask to be called "Mara" (20,21)?
    What season was it when Naomi and Ruth arrived in Bethlehem (22)?

UBF Hong Kong Bible Study Materials

版權 © 2025 UBF Hong Kong. 版權所有.

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2017年 Feb 5日

路得記 1:1-22

信息

2017年 新年特別信息 路得記 第1課                  2月5日(第Ⅰ部信息) 謝馬太牧者

經文 / 路得記1:1-22
金句 / 路得記1:16

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哪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


在聖經中,只有路得記和以斯帖記是以女性為主角的書卷;但跟以斯帖相比,路得不過是一名外邦女子。不但如此,她的名字也被列入在信心名人堂 -- 耶穌基督的家譜內(太1:5)。今日我們所研讀的路得記第1章裏,就出現了四位人物,分別是以利米勒、拿俄米、俄珥巴和路得;他們都在人生關鍵時刻做了不同的抉擇,卻帶來迥然不同的結局。祈求 神通過今日的經文,將拿俄米的悔改與及路得的信心教導我們,以致我們能效法她們的腳蹤,人生也可以經歷從 神而來滿滿的祝福。

Ⅰ‧因為 神伸手攻擊我 (1-13)

路得記是寫於甚麼時代背景呢?請看第1節上:「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饑荒。」這事發生在士師執政的時期,即約書亞引領以色列百姓進入應許之地迦南,並以色列民被列王統治之間約有四百年的歷史裏;那時人們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神就樹立四圍的仇敵;但當人向 神呼求, 神便在他們當中興起士師去拯救他們。(士21:25)形容說:「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換句話,當時的人都以自己為王、隨心所欲,喜歡怎樣做就怎樣做,卻不聽從 神的說話和訓誨。而第1下,2節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請看第1下,2節:「在猶大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都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他們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裏。」因著當時有「糧食之家」稱號的伯利恆竟然無糧出,使國中陷入饑荒;但以利米勒應該洞悉這是由於以色列人的惡,以致 神不祝福這塊地;(利26:3,4)說:「你們若遵行我的律例,謹守我的誡命,我就給你們降下時雨,叫地生出土產,田野的樹木結果子。」加上,以利米勒一家絕非用盡糧餉,逼不得已才選擇移民寄居外邦;根據第21節,他們在舉家遷離時還是滿滿的(21);不但如此,他們下一站的目的地竟然是 神的仇敵摩押。

通過上主日的信息,我們知道摩押人是亞伯拉罕的姪兒羅得,跟女兒亂倫所生的後裔(創19:37),摩押王巴勒亦曾重金禮聘巴蘭去咒詛以色列;縱使巴蘭開口夾著脷,反而祝福以色列人,但他貪圖酬勞便教唆巴勒去誘惑以色列人犯淫亂的罪,使他們陷入混亂和滅亡之中。自此, 神不准摩押人入耶和華的聖所參加聚會。(申23:3)可見,以利米勒的決定全然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和偏行己路;或許他個人認為摩押比迦南地更好,可以為自己和家人追求更豐裕和舒適的生活,就寧可丟棄 神百姓的身分和離開 神所賜福應許的使命之地。但所謂:「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棋子走錯一步,足以令全盤棋局輸掉;結果,就是以利米勒有命去,卻無命返。

請看第3,4節:後來,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只剩下孤兒寡婦。為了克服喪偶之痛,幸好拿俄米仍有兩個兒子左瑪倫、右基連,就係「左倫右連」常常陪伴;拿俄米亦為了身兼父職,並向亡夫承諾要努力把兒子們養大,直至成家立室而走出傷痛。這兩個兒子也先後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並在那裏住了約有十年的光景。但事實上,娶摩押女子對猶太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小事,誠如(申7:3,4)說:「不可與他們結親,不可將你的女兒嫁他們的兒子;也不可叫你的兒子娶他們的女兒,因為他必使你兒子轉離不跟從主,去事奉別神,以致耶和華的怒氣向你們發作,就速速地將你們滅絕。」而瑪倫和基連不久之後亦相繼去世,請看第5節:「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就是這樣,在短短十年間,三個男人都客死異鄉,留下三名寡婦;而拿俄米更變成了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的可憐蟲。俗語說:「福無重至,禍不單行。」用這句話來描述拿俄米一家的際遇彷彿最恰當不過。

但就在此時,拿俄米生出了甚麼念頭呢?請一起讀第6,7節:「她就與兩個兒婦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於是,她和兩個兒婦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要回猶大地去。」此時此刻,拿俄米作出決定要從摩押地歸回猶大的伯利恆。而從第7節裏,可以知道當時拿俄米是跟兩位媳婦一起回去;但不久之後,拿俄米忽然變卦,主動要求俄珥巴和路得中途截返。有乜解究促使拿俄米的態度有了180度的轉變,強烈攔阻媳婦們回自己的故土呢?請看第8,9節:「拿俄米對兩個兒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願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於是,拿俄米與她們親嘴。她們就放聲而哭…」拿俄米力勸她們留在本地,是希望她們能夠尋找人生的第二春、好歸宿,並為她們祝福。然而,這兩位年輕寡婦都異口同聲地婉拒,說:「唔制,我們必與你一同回你本國去。」於是,拿俄米再讓她們看清楚甚麼事實之全部呢?請一起讀第11-13節:「拿俄米說:我女兒們哪,回去吧!為何要跟我去呢?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嗎?我女兒們哪,回去吧!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說,我還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你們豈能等著他們不嫁別人呢?我女兒們哪,不要這樣!我為你們的緣故甚是愁苦,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按照摩西律法,若以色列男子死了,他的兄弟或近親有本分娶他的妻子來延續他的名。(申25:5-10)在(創38章)記載猶大和他瑪的事件簿中,就是以這項律法,描述猶大在長子、次子都相繼死後,要求媳婦他瑪回娘家等候,直到第三名兒子示拉長大。撒都該人也曾以此律法來與耶穌辯駁有關死人復活的事的真確性。(路20:27-40)

但如今,拿俄米不能再嫁,也無法陀B;縱使再婚和懷孕,她們也不可能等到孩子長大。這表示跟從拿俄米是完全沒有指望、完全無運行,將來就只係一味地受苦,甚至無將來;尤其拿俄米是過來人,她深深明白並了解無夫無子的可憐和孤獨。相反,她們還年輕貌美,若留在自己的故鄉,可能還有一絲生機。在這裏,不禁讓我們看見一個美麗的場面,自古以來,除了有雞先抑或有蛋先外,婆媳糾紛亦是叫大部份人(尤其已婚男士)感到十分頭痛的問題;當阿媽和老婆同時跌了落海時,究竟救誰先呢?但在這裏看見當婆婆的拿俄米的設想非常周到,縱然她在極度困境中第一個想到的,不是考慮自己的益處和需要,而是先想到身邊的兩個媳婦;而這兩位媳婦也沒有因為丈夫、老爺已離世,就聯手欺負婆婆;反而堅持要善待她,顧慮的也是婆婆晚年的生活。

而在另一邊廂,也看見拿俄米親口承認說:「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13下)在面對苦難時,人容易口沫遮攔、粗口橫飛;但拿俄米卻沒有半點怨天尤人,或主張「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這些都不是她的錯。相反,拿俄米曉得自己因做錯決定,把盼望放在外邦世界、丈夫和兒子身上而承擔苦果,就決定回到應許之地。雖然她這樣的決志絕不簡單,需要超越重重的心理關口,特別丈夫是伯利恆的知名人物,現在卻如此潦倒地回去,怎樣面對鄉親父老、叔伯兄弟?但拿俄米做了正確的決定,她坦白承認自己是受 神的審判和被管教,並願意回巢,重新返回 神那裏。同樣,只要人明白錯在哪裏,又從錯誤中悔改,就會走出陰霾,回歸蒙福之路。

Ⅱ‧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 (14-22)

請看第14節:「兩個兒婦又放聲而哭,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儘管俄珥巴與拿俄米的感情要好,起初她也不顧一切樂意要追隨婆婆拿俄米,卻又為何臨陣退縮和轉軚呢?因為這只是她基於短暫的屬人情感,才甘願上刀山、落油鑊,甚至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但當她平靜下來,從理性角度逐一思考和剖析後,就發現在自己生命中隱藏著的首位,始終是對將來生活的憧憬和盼望,與及對婚姻的夢想;所以到最後還是要跟婆婆吻別。情境就好像在機場等候入閘時,彼此依依不捨,互相擁抱嚎啕大哭,再來過goodbye kiss一樣。曾有文士向耶穌說:「夫子,祢無論往哪裏去,我要跟從祢。」耶穌就清楚回答他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8:19,20)來教導他跟從耶穌是一條窄路。耶穌也把「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可10:21)的方向給跑到祂跟前求承受永生的少年財主。但同時間,耶穌亦應許信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 神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兒女,沒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來世不得永生的。」(路18:29,30)事實上,按照次序來說,應該是俄珥巴先嫁給在往後遇見的波阿斯。可惜她未能撐到底,多等五十天路得便成了地主夫人,俄珥巴卻得不到她本應得到的福份。

相反,即使跟隨婆婆拿俄米意味著未來是毫無希望,過著無後代的守寡和一世捱窮的生活。兼且拿俄米在第15節說:「拿俄米說:看哪,你嫂子已經回她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裏去了,你也跟著你嫂子回去吧!」就是連惟一一齊奔走天路的同工也退去。這是何等叫人感到灰心和絕望,想從此放棄繼續掙扎,不再堅持行走下去的呢?然而,路得卻得勝這如同最後的試探,仍然留在了拿俄米的身旁。為何拿俄米描繪了慘淡的將來,路得卻仍牽起婆婆的手,預備與她一同走進這樣的生活呢?請一起讀第16,17節:「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哪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你在哪裏死,我也在那裏死,也葬在那裏。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從前在鐵達尼號電影中,有句風靡不少人的經典名句:「You jump I jump」可翻譯成(你跳、我跳?),正確應該是「生死相隨」。而第16節說:「你往哪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哪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的英文是“you go I go, you stay I stay, your people my people, your God my God”也是有類似的意思。

在當時,要一個外邦女子孤身隻影來到猶大地區生活,會受到人的排擠和欺負,感到自己就像一個二等公民,給人歧視一樣;這可以從後來路得在波阿斯的麥田撿取麥穗時,波阿斯特別交代工人不可羞辱和叱嚇路得來看出一二(2:15,16)。但即使在面臨這樣極大的生活壓力和挑戰下,路得還是選擇跟隨「你的國就是我的國」。而除了生活方面外,路得也說:「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由此可見,路得並非只單單出於對拿俄米的愛與及屬人的關心,她更是渴慕可以個人地認識婆婆、亦是作她屬靈母親的拿俄米的 神。或許拿俄米住在摩押地期間,仍然向耶和華敬拜,叫兩個媳婦多多少少也認識到耶和華 神。說不定拿俄米每星期也有跟媳婦們一對二查聖經,每星期師奶們也有崇拜和分享所感聚會;甚至乎路得也因聽見拿俄米的悔改信息而極之動容。雖然摩押人一直所拜的神叫基抹,若移居以色列,表示路得要放棄原本的信仰,不再拜偶像和祖先,也要摒棄舊有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相反,假如路得留在摩押地,她可能吊到金龜婿,在家中相夫教子,過優哉悠哉的少奶奶生活。

但路得跟隨拿俄米回去猶大的決定,就像一個人決志相信耶穌;因主耶穌為罪人犧牲了祂自己在十字架上;路得也甘願犧牲在摩押的一切,投向以色列的 神。的確是這樣,真正的愛是無法隔絕的,特別是來自 神在基督耶穌裏拯救的愛。使徒保羅也在(羅8:35,38,39)歌頌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 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

雖然路得決定放棄自己過去的信仰,跟隨婆婆的信仰,並要成為耶和華的子民,是一個相當艱難的選擇和決定。但路得卻在最艱難的環境中,特別是在逆境圍繞,悲傷籠罩全然黑暗的時候,她仍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耶和華的信仰,真正的信心就在此彰顯出來了。而這決定不只影響路得她自己和拿俄米,也影響全以色列的歷史和 神的救贖計劃,因她成為大衛和耶穌的祖先,整個救恩也從她而出。在路得記最後兩節這樣記載:「波阿斯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耶西生大衛。」(得4:21,22)就是這樣,結果是路得蒙受從 神而來更大的祝福。而路得記也成為了那些容易在困苦中懷疑跟隨耶和華 神到底是否有意義,容易感到灰心和看不見將來盼望;與及那些感到難以相信恩典會臨到自己這些平凡,沒有好的背景或過去的人們的一大鼓舞。就像路得絕對不能想像自己人生的結局會是這樣,她沒有工作的技能,只能去靠撿取麥穗為生。但當她願意跟隨 神, 神就為她寫下一篇美麗的傳記,叫過去三千年世世代代的人都誦讀。同樣,在苦難中行走的信徒,只要繼續真實地走下去, 神最終必會讓你喜笑的。

請看第18節:「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去,就不再勸她了。」拿俄看見路得甘願以死相隨的堅定信心和眼神,就反被說服而不再勸她。請看第19節:「於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恆。她們到了伯利恆,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嗎?」因著拿俄米的家族原本在伯利恆是個大族,大家都認識她和她的家人。起初,拿俄米風光的出去,如今卻落魄地回來,就都叫人感到惋惜和震驚,她回來的消息甚至上了頭條,使整個伯利恆城的人都議論紛紛。請看第20,21節:「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 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拿俄米」的意思是甜姐兒,也有高興、歡愉的含意;相反「瑪拉」的意思卻是苦過dee dee、痛苦和災難。所以拿俄米不禁悲從中來,說自己的名字不該再被稱為拿俄米,而是改稱為瑪拉。此舉令她明白從前因為貪慾而離開 神揀選的應許之地,人生只是變得虛無和沒有結出任何果子。請一起讀第22節:「拿俄米和她兒婦摩押女子路得,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雖然如此,其實她們正來得合時,當拿俄米帶著路得回到伯利恆,那時正是收割季節的開始。當人以為絕望的時候,卻看到 神其實一直在看顧。

通過今天的信息,我們學習到拿俄米真誠的悔改與及路得的信心,當拿俄米遭受苦難時,她懂得深刻地反省自己的過錯,尋回正確的路。而路得無論如何也決志跟隨 神的信心,使她得蒙從 神而來大大的祝福,並在 神的國和 神的榮耀聖工上,被大大和寶貴使用。祈求 神幫助我們在一切苦難裏,也可以得著悔改的心靈,與及跟從主到底的信心,以致我們的人生也可以得蒙 神的眷顧,為主寫下美麗的見證。

 

 


UBF Hong Kong Bible Study Materials

版權 © 2025 UBF Hong Kong.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