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羅馬書 第6課 6月15日(第Ⅱ部信息) 廖得人牧者
經文 / 羅馬書 4:1-25
金句 / 羅馬書 4:13
「因為 神應許亞伯拉罕和他後裔,必得承受世界,不是因律法,乃是因信而得的義。」(羅4:13)
在羅馬書上星期的信息裏面,我們學習到神的義在律法之外已經顯明出來,我們憑著信心去到耶穌面前悔改,能夠經歷寶血赦罪的大能。這是稱義的方法。
今天研讀羅馬書四章的經文,保羅舉行了頒獎典禮,將稱義的獎狀頒發給古代的信心偉人亞伯拉罕和大衛。
他們兩人成為因信稱義的好榜樣。亞伯拉罕不是因好好遵守律法而稱義,亦都不是因受割禮而稱義,只因信稱義。
大衛親身經歷承認了,該死的罪人沒有立功而得到稱義是最大的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只因信稱義,行走義人的道路。
祈求神幫助我們細心地考查經文,更具體上想想,稱他為義的信心,讓義的生命活出來,彰顯神的榮耀。
(A) 亞伯拉罕和大衛的稱義
第一個稱義的獎頒送給亞伯拉罕。保羅先指出亞伯拉罕是因信稱義的。請一起讀第2節:「倘若亞伯拉罕是因行為稱義,就有可誇的。只是在 神面前並無可誇。」
亞伯拉罕在肉身上無所得。亞伯拉罕不是憑行為在神面前得稱為義,若是的話,亞伯拉罕就有所誇口。事實上,亞伯拉罕雖然有許多過人之處,但在行為上不完全。他一再的稱妻為妹,欺騙人。又隨人意和私慾在撒拉之外另娶,做成家庭不和,這些都是他行為上的弱點。因此,若靠行為,他在神面前是無所得,是不能稱義的。
但是,亞伯拉罕被神稱義的原因是什麼呢?請一起讀第3節:「經上說甚麼呢?說:『亞伯拉罕信 神,這就算為他的義。』」
行為上,亞伯拉罕沒有什麼特別好的,但是,只憑信心,就為他的義。看創世記15章時,亞伯拉罕同基大老瑪聯軍戰鬥之後,變得軟弱,他恐懼自己年紀越來越大,沒有自己的兒子,如果敵人反擊,他的家可能從人世間消失,便不知如何是好了。所以,他向神示威說:「神啊,你不給我兒子,我沒有其他辦法,要設立以利以謝為後嗣。」那時,神帶領亞伯拉罕出去外邊,然後向他說:「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麼?」又對他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創15:5)
如果是我們,為了信心祖宗不可以軟弱,應該立即滿足他,給他後嗣,但是,神沒有給他兒子,神繼續賜應許的說話。
在這個時候,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是否說:「神啊,得啦,行走信心的路,已經夠了,我都攰啦,不想再等啦,如果你不立即給我兒子,我收拾一切離開了。」可能這樣來威迫 神。但是,亞伯拉罕很奇妙,他只是仰望眾星,便相信神。「嘩,真是有許多星星呀,神啊,我相信我的後裔有如此之多。」他的信心是何等單純的呢?何等純正和美好的信心呢?神都感到驚訝,於是,神稱他的信為義:「亞伯拉罕,你真是義人啊!」
神深深承認,不是靠著亞伯拉罕的行為,而是因著他的信心,深深地承認他,神設立他為信心的祖宗,叫他成為祝福的源頭。
神為什麼這樣重視信心呢?這個世界,評價人時,徹底地看能力,因為人們想,有能力的人才可以幫到老板、公司、學校,有益於人,但是,神不想通過我們得著什麼幫助。神擁有一切,神只那人擁有相信神的信心,就可以恩典地隨時供給他需用的一切,所以,神重視愛和信心的關係。
想想回歸浪子的比喻,為什麼父親如此歡喜迎接回歸的兒子呢?是否他奪得了世界盃足球賽的獎盃冠軍回來呢?是否他回家,將來會好好地反哺年老的父母呢?不是,他沒有做到什麼好事,也沒有能力做,不單如此,父親因為兒子的問題蒙受許多方面的損失,雖然如此,父親喜悅的原因,是兒子和父親的關係恢復了,因為兒子終於明白了父親的心,相信父親。雖然犯錯很巨大,但因心裏有了對父親的信心,所以父親喜悅地為他擺設筵席,歡喜地開party。固然,其他一切都錯了,只有一件事,就是信心正確。
神稱怎樣的人為義人呢?請看第4,5節:「作工的得工價,不算恩典,乃是該得的;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稱罪人為義的 神,他的信就算為義。」
現今,神都好想我們絕對地相信神,倚靠他,雖然自己沒有什麼能力才華,不緊要,取不到獎學金,服侍不到許多羔羊,無論清早禱告和傳福音也沒有堅持,但因心裏面相信神、倚靠神,神因這信心而喜悅,稱我們為義。
你們覺得彼得和加略人猶大有什麼分別呢?兩人都背叛了耶穌,一個在女僕人面前否定耶穌三次,一個為三十個銀元出賣了耶穌,他們都因行為上不能稱義。但是,彼得悔改,再相信耶穌回轉過來;那時耶穌不問他的過去,迎接現今這個彼得。耶穌看他的信心,堅固地設立他為初期教會的磐石。相反,加略人猶大如何呢?他知道以三十個銀元出賣他的師傅是錯誤的,那時,本應悔改回轉過來,但是,他沒有回轉,反而自殺了。他付出了自己的罪價,屬人的角度看,好像承擔了自己的罪責;但是,神不想我們畏罪自殺,主喜悅好像回歸的浪子,亦好像許多過犯的彼得一樣,承認自己的過犯和過失,相信主,來到主面前。神不是因他的行為,而是看他內心的信心,稱他為義。
第二個稱義的獎是頒送給大衛的。
請看第7,8節:「他說,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主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
大衛擁有人所期望一切幸福的條件,他雖然是家中的小兒子,卻被神膏立為君王;他在戰場上是英勇的將軍,有忠心的戰士跟從他,在戰場上得勝,雖然屢次被掃羅追殺,但是神親自作他的盾牌,給他平安的山寨,使他化險為夷,得到保護;大衛又擁有彈琴作詩的才華,是天賦的藝術家、詩人;大衛不但有約拿單這位好朋友,他還得到百姓的尊敬,也得到很多女人的愛;遙想當年,大衛登上國王的寶座,雄姿英發,何等幸福?他出入豪宅,有警衛,有忠心的僕人,有成群的兒女,人氣急升,比之金秀賢更受女子歡迎。
可是,聖經已經真實地告訴了我們,大衛更是個大罪人。他竟然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慾,利用手中權勢,奪人妻殺人夫。用今天新聞的頭條:「笨夫戰場萬箭穿心枉死,小三終成功入主大衛宮。」一個認識上帝很深、一生敬畏神的人,居然會作出這種惡事?實在令人意想不到!人的軟弱和無奈,被罪誘惑,陷入網羅,令神嘆息唏噓。
保羅頒送稱義獎給大衛,是因為敬佩大衛,他能夠認罪悔改,他深信,上帝的恩典是豐盛的,遠超過他的罪,他相信,只要他回到神面前認罪,必定會得赦免、必定能重新再被接納。
大衛說:『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主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這兩節經文出自詩篇32篇1-2節,使我們更深地認識神,過犯得到赦免的人是有福的,有罪的被當成無罪的人是有福的。神不是放縱人去犯罪,重點是神對人的赦免,不但赦免了人的過犯,還遮蓋了人犯罪之後所造成的污穢,也就是將人的罪完全洗乾淨。保羅說,這就是神算人為義的方法。
世人都比較關心犯罪的經過,我們卻是不同的,我們比較關心赦罪的經歷。
假如大衛憑自己的能力,遮蔽這罪,可以與平常一樣,每天堂堂正正地坐在寶座上,扮演著承擔君王的職務。但是他越遮蔽他的罪,他的靈魂越深地陷在困苦當中。他在詩篇裡面描述那時的痛苦:「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液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詩32:3,4)
罪的枷鎖像咒詛的巨圈緊緊箍著他的頸項,即使大衛有很多聰明才智和能力,他的痛苦,仍然難以盡然傾訴出來。感謝神赦罪的恩典。大衛經歷達到死亡的痛苦,但是,神悅納他的悔改,赦免他的罪,通過拿單先知,宣告赦罪:「拿單說:耶和華已經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於死。」(撒下12:13)
這赦罪的宣告,好像從他的頸項撤去緊箍一樣,從手腳除掉枷鎖一般,這是向死囚宣告無罪釋放,巨大的恩典,所以他呼喊:「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主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罪是已經傾覆出來的水一樣,不可以收回;但是,主赦罪的恩典,好像母親的抹枱布一樣,即時抹乾傾覆的水。我們重覆地在罪中跌倒,令神失望,使主憂愁;但我們的主默默地承擔我們一切的過犯,以十字架救贖的愛遮蓋我們一切的罪。這赦罪的恩典,有說不出來,描述不出的感激和恩典。沒有做什麼,不虔誠的我們,被主稱為義,這是何等感恩的事呢?
我們夏令營將到,迎接耶穌十字架的愛。在此之前,我們經歷過耶穌的赦罪和感激。一年容易又春秋,我們回看自己,原來又帶著罪的身子來到神面前。剛過去的聖經學校裏,我們都領受到耶穌的探訪,問我們:「你要痊癒麼?」領受到赦罪的說話。這意味著心裏知道,自己有很大的罪,因罪而感到痛苦。但通過耶穌的十字架,得著赦罪的恩典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赦罪何等大的恩典,生出無法言傳的感激。
1944年在美國德州一位35歲年輕的牧師,來到服侍一間教會,他有許多方面有好榜樣。有一天他卻犯了很嚴重的罪,對他的人生來說是完全致命的打擊。有一天,他出去林中打獵,見到一隻獐(一種好像鹿的動物)。他舉槍瞄準,一槍打向牠,可是,走到去看,卻不是獐,原來是人。他百辭莫辯,從他槍中射出的子彈,打中的不是獐,而是人,雖然不是故意的,但殺人誤殺也是得不到寬恕的大罪。這位年輕的牧師,向教會呈交了辭職信,他想,自己的牧師的人生結束了。但是,教會中的教友,幾星期默默地禱告後,開會決定,雖然牧師的確錯了,但我們趕出他之後,誰接受他呢?究竟那一間教會,請一位用獵槍殺人的年輕的牧師呢?我們的教會不寬恕他的話,這位牧師沒有地方可去了,不如,我們今次寬恕這位牧師。所以,這位牧師繼續留在教會中侍奉。這牧師大大感恩了,知道自己本來沒有資格的。他全心地服侍羊群,承擔牧師的職分。雖然沒有做好,又不敬虔,但寬恕他的罪,遮蓋他的過犯,他很感謝捨命,要承擔使命。他的牧師哲學是關於寬恕和愛,講耶穌的十字架和愛時,他每次流很多的眼淚。他的名字是W.A. Criswell,他所服侍的浸信會教會,在美國南部成為最大的教會。他在2002年以93歲高齡回歸天國,寫了54本信仰書籍。他興起的門徒裏面,有一位是Rick Warren,寫the purpose driven life這本書。一個本來因殺人不能再作牧師,人生好像埋葬了的人,因為得著赦罪的恩典,以說不出來的感謝,感激地傳十字架的福音,被神大大地使用。
所以說,我們不作工的,不敬虔的,只相信代替我在十字架上付出代價的耶穌,主遮蓋我們的罪,賜下赦罪的恩典,感謝讚揚我們主赦罪的恩典。
(B)乃是因著信
主赦罪的福臨到誰身上呢?是不是只臨到受割禮者身上?不是,保羅提出亞伯拉罕被稱為義的時間,目的是在證明他是因信稱義的。請一起讀第9 – 10節:「如此看來,這福是單加給那受割禮的人麼?不也是加給那未受割禮的人麼?因我們所說,亞伯拉罕的信,就算為他的義。是怎麼算的呢?是在他受割禮的時候呢?是在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呢?不是在受割禮的時候,乃是在未受割禮的時候。」
保羅指出亞伯拉罕得到稱義並不是因爲他行了割禮。猶太人誤解「割禮」 (circumcision)是得救的記號,所以以受到割禮而非常自豪。事實上,亞伯拉罕是在受到割禮之前就得到了稱義(創15:6,17:9,10),所以亞伯拉罕也成了未受割禮者的祖宗。人得到稱義跟割禮沒有關係,只有跟隨亞伯拉罕信心的人才可以稱義。
割禮是亞伯拉罕作父,作始祖的信心的記號。因他在割禮之前已被稱義,故可作凡未受割禮而可以稱義的人的父。
割禮又代表了亞伯拉罕的信心,因他受割禮而又很有信心,因此他亦可以作凡受割禮而又學他一樣信靠神的人的父。
前者可以說是外邦人,後者則可以說是猶太人。亞伯拉罕都可以成為他們學效跟隨的模範。他是信心者之父。
請一起讀第16節:「所以人得為後嗣是本乎信,因此就屬乎恩,叫應許定然歸給一切後裔。不但歸給那屬乎律法的,也歸給那效法亞伯拉罕之信的。」
所以,無論是否受割禮,好像亞伯拉罕,心裏面有信心,誰都可以得享在神面前稱義的福,有信心是得稱義的條件,亞伯拉罕的信心,是我們效法的榜樣。
亞伯拉罕的信心是我們信心生活的榜樣。亞伯拉罕的信心清楚地教導我們信心的真義是甚麼。亞伯拉罕的信心是怎樣的信心呢?
請看第17節:「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 神,他在主面前作我們世人的父。如經上所記:『我已經立你作多國的父。』」
亞伯拉罕從 神領受「我已經立你作多國的父」的應許,這應許的意思,是通過他有很多後裔將會誕生,但是 神這個應許沒有快快地成就,反而他處身的現實境況,看來走往與盼望相反的方向。
你們想想,99歲的爺爺,連一個兒子也沒有的人,向他說:「你要成為多國的父!」會不會信呢?十四年前,就是85歲的時候,給他看眾星,說:「你的後裔將如此!」那時,對亞伯拉罕來說,也是難以置信的。而現在亞伯拉罕100歲,撒拉90歲,撒拉的生產已經斷絕了,生育孩子的可能性更加渺茫。但是,亞伯拉罕如何回應神呢?亞伯拉罕沒有放棄,也不絕望,他在無指望當中,因信仍有指望。請一起讀第18節:「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國的父,正如先前所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
他所相信的是叫死人復活的生命之主,擁有復活權柄的 神,也是使無變為有的創造主 神。這樣的神,有那一樣事做不到呢?雖然,即使他們倆加起來200歲,他們倆都相信,信心沒有懷疑,反而堅固了,相信神一定給他們兒子。亞伯拉罕因著相信這位 神,在無可指望的時候,仍然有指望,這是何等驚人的信心呢?
他因著這樣的信心,被 神承認為義人。
那麼,亞伯拉罕的信心怎樣適用在今日的我們身上呢?
保羅在23,24節說:「『算為他義』的這句話,不是單為他寫的,也是為我們將來得算為義之人寫的。」在這裡,「我們將來得算為義之人」指著那些相信 神使耶穌為我們的罪受死,與及為了叫我們稱義而從死裡復活的人。所以亞伯拉罕真正的後裔,是那些相信「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的人。我們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
有一個牧者的家庭,結婚七年都沒有孩子,感到痛苦,眼看著後輩的牧者,個個一結婚,很快就有孩子,但是他們繼續沒有,我們都可以設想到他們是何等的痛苦。但是,他們不變地持守信心,作崇拜的主席,服侍許多的職分,所以,想起他們的信心時,人人都感到很寶貴,甚至尊敬他們。普通人收拾包袱,很多次離開了,對神有許多的苦水,無論對福音工作也有負面的想法,向神示威,容易發脾氣。但是,他們不變地默默地持守信心,不動搖地忠誠服侍神,那時,神稱他們的信心為義。終於第八年給予生兒子的祝福給他們,甚至得著興起門徒,屬靈的兒子也生產了。
我知道我們一起跟從主的日子,長久不能興起門徒的,心裏很難過,容易絕望的,覺得難以持守堅定信心,但是我們在神面前,別的事得不到神的稱義,單單憑著信心,可以討神喜悅,得神的承認。
希11:6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裏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
我們無論何等艱難的現實裏面,都要堅固地相信神,雖然眼不能看見任何證據,用手觸摸不到任何神蹟,我們默想叫死人活過來,無變有的神的時候,沒有一樣不能相信。
信徒的特權是什麼呢?就是相信叫死人活過來的,使無變有的神,死了的都可以活過來,無的可以變有。因為我們相信的神是全能的,所以我們信徒可以想無變為有,亦都仰望無變有,相信無變為有,最後宣告無變有。所以,我們現今沒有,但可以夢想有;看不到有,但可以仰望有;接著大聲呼喊:阿們,便向著目標直跑。
我們教會禱告,2041前差派十萬位宣教士,好像太不現實,太誇張,但是,信的人看到,神一定會成就的。神一定會成就祭司的國度,我們香港可以開拓到中國一千多所大學,可以成就350對查經,每部崇拜一百個以上的參加者,全部都好像看不見,距離很遠,但因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宣告,憑信心禱告,向著這目標奔跑。
我在2005來到尖沙咀,預備開拓理工大學的時候,首先發現這裏的租金昻貴,很難租到一萬圓以下合適的單位,但是,神開出道路,結果能夠以8500圓租住一個三房的屋子。開拓理大之時,禱告興起十五對查經。我和同工都分別有羔羊持守返崇拜,逐漸向著成就目標的一半邁進。但是,群羊大學畢業後,軟弱地走了,我就像洩氣的氣球一樣,跟住不想傳福音,形式上參加聚會,靠著行為來求取指望。今天父親節,我和同工加起來剛好一百歲,神藉著今次信息,向我宣告:『我已經立你作多國的父。』向我說這話的神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 神。他命我仰望他的應許,他不離我半步,與我同行,正看顧著我,看我內在的信心。神不是看我的行為,乃是因著信而稱義。
我學習到緊握這句話:「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國的父。」(18) 祈求神算為我的義,讓我經歷創造和復活信仰,叫100歲的家生出眾子。2014年的夏令營,我們一齊相信神,得稱義,要經歷信心的能力。祈求神使我們跟從亞的腳踪,行走信心的道路,成為留低信心腳踪給下一代的人。
我們通過今日的信息,學習了「因信稱義」的救恩的道理,與及通過亞伯拉罕和大衛的信心,具體上學習得稱義模範的信仰。我們也只有因著信心才能稱義。祈求 神幫助我們,仰望 神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裏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裏得堅固,將榮耀歸給 神。
UBF Hong Kong Bible Study Materials
版權 © 2025 UBF Hong Kong. 版權所有.
其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