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馬可福音 第17課 6月23日(第Ⅱ部信息)
經文 / 馬可福音 11:12-25
金句 / 馬可福音 11:22
「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信服 神。」
在今天的信息裏,耶穌和門徒談論著一棵在一夜間枯乾了的無花果樹(20-25),通過這段對話,耶穌教導門徒和今天的我們必須有的信心是怎樣。人非有信,就不能得 神的喜悅;我們要得勝世界,甚至要以福音征服世界,所須要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祈求主祝福我們,通過思想這篇經文,得著 神所盼望的信心,叫 神喜悅今天的你和我。
請看第11節。耶穌進耶路撒冷城後,第一件做的事是甚麼呢?耶穌首先到聖殿那裏,進了聖殿周圍看各樣的物件。耶穌察看聖殿裏頭一切屬靈的情況。到了日落,就出城往伯大尼去。第二天耶穌做了甚麼事呢?請看第12節。第二天,耶穌從伯大尼出來,他餓了,遠遠地看見一棵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就往那裏去。耶穌盼望樹上有美味的無花果可作早餐,但是耶穌到了竟找不著甚麼,不過有葉子。作者馬可說無果子的理由,是未到收無花果的時候。
那時,耶穌說了甚麼意想不到話呢?請看第14節。耶穌嚴厲地咒詛無花果樹。現在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當然沒有果子出產。為何耶穌大動干火咒詛無花果樹呢?是否弟兄太饑餓,都會發脾氣呢?作者在第14節補述說,「他的門徒也聽見了」,這意味著耶穌向無花果樹的咒詛是對給門徒說的。這棵無花果樹象徵著耶穌昨日所查看耶路撒冷聖殿的屬靈情況。耶穌的咒詛預言對耶路撒冷聖殿的審判。耶穌看見耶路撒冷聖殿裏頭,一點果子也沒有。外表華麗,禮拜莊嚴,但裏頭沒有 神所期望的果子。耶穌知道這樣的聖殿並不能逃避 神的審判,所以通過咒詛無花果樹預言耶路撒冷聖殿的悲慘結局,但也積極地盼望門徒追求過結果子的人生。
請看第15-17節。耶穌與門徒來到耶路撒冷,進入聖殿。在那裏耶穌看見甚麼呢?是否看見牧者們在聖殿裏與羔羊唱詩和查考聖經呢?是否看見百姓兩個兩個地為萬民禱告的美麗形像,或是聖殿裏到處有人讀經、默想 神說話和寫下所領受的呢?耶穌看不見這些,卻看見聖殿如同街市般。在聖殿裏賣牛羊的商人與客人議價,在對換銀錢的檔攤,掛著最新對換的價格,鴿子的叫聲和拍翼聲,在聖殿的地上到處有動物的糞便,商人拿著器具在殿裏走來走去。
這裏原本是外邦人的園子,好讓外邦人也可以崇拜 神。可是祭司長藐視外邦人的崇拜,反而改作買賣之用。他們不斷推出新的服務,務求猶太人可以付上最少的時間和心力,就可以完成祭祀的儀式。耶穌看見如此就十分憤怒,趕出殿裡做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裡經過。耶穌責備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這句說話是引用以賽亞書56:7的。以賽亞先知看見世界萬民在聖殿裏禱告的異象,這也是世界宣教的異象:不但是猶太人,外邦人也在園子裏敬拜耶和華。可是猶太人不明白 神盼望外邦人也可以在聖殿敬拜 神,就擅用外邦人的園子來圖利。對於人來說甚麼是最重要的呢?對人來說,最重要是愛, 神愛世人,甚至將獨生子賜給我們,拆毀阻隔我們與 神相交的牆壁,與 神恢復緊密關係。人與 神的關係復和,才有救恩的光和生命、永遠的喜樂臨到靈魂。耶穌在十字架上擔當我們的罪惡,承擔被 神的撇棄。藉著耶穌在十字架上受死,聖殿的幔子從上分為兩半,為我們打開與活著的 神相交的道路。聖殿是聖潔的地方,是我們罪人禱告,經歷罪得赦免,恢復與 神愛的關係的地方。聖殿亦都是與 神相交,是聖潔和喜樂的泉源。
可惜宗教領袖為了滿足屬世的利益,反使聖殿成為賊窩,毒害羊群的靈魂。請看第18祭司長和文士聽見這話就想法子要除滅耶穌;卻又怕他,因為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宗教領袖看見聖殿變得乾淨和屬靈,卻不是感恩,乃想除滅耶穌。聖殿裏沒有了禱告和真正的崇拜,人也不能在聖殿與 神相交。屬靈的聚會氣氛冷冰,是因人心中只思念著自己的事,不是 神的事,這樣的聖殿根本沒有存在的意義。耶穌盼望聖殿充滿著祭司為萬民的禱告聲,一切來到聖殿的人重新得盼望和悔改過聖潔的生活,重回自己的家庭、校園、社會和世界,發光和結果子。耶穌擁有偉大和聖潔的盼望而潔淨聖殿。耶穌不看我們外表的華麗,乃是看我們內心所結的果子。哥林多前書3:16說,我們是 神的殿, 神的靈住在我們裏頭。耶穌不願我們作只有葉子的無花果樹,信心生活外在好看,內裏卻沒有果子。耶穌盼望我們結聖潔的果子,就是愛 神、愛鄰舍的果子、順從的果子、為萬民禱告世界宣教的果子、也包括與悔改相稱的果子。祈求主潔淨我們靈魂的聖殿,能夠結出聖潔的果子將榮耀歸給 神。
請看第20節。早晨耶穌與門徒在路上經過,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昨日早上無花果樹葉子翠綠茂盛,但在一日短時間之內枯乾,就算落毒藥都沒有那樣快。彼得看見那棵樹就想起,耶穌對無花果樹的咒詛:「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彼得以為耶穌昨日因太失望而說的,然而耶穌咒詛的說話如此快速應驗了,就希奇地說,「拉比,請看!你所咒詛的無花果樹,已經枯乾了。」
彼得的驚訝表明他内心所渴慕的。耶穌明白彼得渴慕得著能力(21),這是好的。我們都有少年人的心,是不是?在 神眼中,少年人渴慕得著能力是最美好的事。耶穌明白彼得的渴慕,然後怎樣回答他呢?請看第22節:「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信服 神。」耶穌心中有 神,祂知道能力和權柄的源頭是 神。當耶穌說「你們當信服 神」的時候,意思是你們發現自己是軟弱的不要希奇,但要相信你的 神是全能的 神。當耶穌說「你們當信服 神」,意思是你們雖然什麼都不能作,但我們只要信靠祂,就經歷在信的人凡事都能。當耶穌說「你們當信服 神」,意思是你們當專心仰賴全能的 神,不好倚靠自己的聰明,靜候 神必會為你成就又大又難的事。
我們可以怎樣支取 神賦予我們無窮盡的能力呢?就是通過我們的信心。耶穌盼望我們要有怎樣的信心?請看第23節:「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裏;他若心裏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挪移大山的信心,就是超越人的能力的信心。我們對人的限制最熟悉不過,我們對自己有要求,別人對我們有期望, 神對我們有異象,但我們所擁有的時間、智慧、體力、心力實在有限。
如果有人吩咐我對一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裏。」我們第一時間的結論是:「不可能。」我們知道自己的能力,籌算過時間和物質的限制,也想起過往自己被限制所勝的經歷。我們想著自己和身處的現實,我們的結論都是「不可能」,我們常常充滿「不可能」的思想和情緒,信仰生活多有不快。山象徵著穩固不可搖動,自古至今,也有不少文學、古詩和水墨畫,形容高山之宏大,表達對大山敬畏之情。雖然我們不用實際上夷平一座山,但 神交託給我們的任務和使命,當中所遇上的困難之大,工作量的沉重,它們在我們心中像大山一樣壓著我們。或者我們遇上過對我們很嚴厲的老師、師傅或教練,但為何耶穌要求我們要有挪移大山的信心?因為 神揀選了我們參與世界宣教使命,我們要靠著信心得勝世界,準備將福音傳到萬邦。耶穌要賜我們挪移大山的信心。然而,當我們開始憑信心行走人生的路,各樣的懷疑會來探訪我們的心。當信心的種子在我們心裏長起來,開始長成樹木,懷疑卻一直像樹背後的暗影隨著。我們倚靠 神以外的東西時,撒旦不會來攔阻我們;但我們憑信心決志倚靠 神,先求 神的國和 神的義,撒旦就特別儆醒,找機會將懷疑種在我們的心。我們曾經握著 神的應許,單單信靠 神,與 神肩並肩地同行過信心道路的一段路程,但今天內心卻沒有完全的信心。我們看見自己心中有懷疑,不時有憂慮,撒旦也叫我們論斷自己的小信和膽怯。要建造一間屋需要長時間的勞苦和堅持,但要破壞就來得容易和快得多。我們盼望持守信心,直至可以移山,要曉得怎樣倚靠 神的話得勝每時候心中生出來的懷疑。我們不要因為懷疑又來探訪我們而感到希奇,倒要求 神教導我們得勝的秘訣。得勝的秘訣在哪里呢?感謝耶穌賜下今天的金句:「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信服 神。(22)」我们當信服 神,不好放棄起初所持守的;我們不好思想世界的限制,卻要仰望全能的 神;我們當相信得勝撒旦所種下一個一個的懷疑之後,得勝和 神的榮耀必會來到。當我們再一次站在 神那邊,我們便能勝過懷疑的勢力。
如果我們再仔細地思想人為何要信服 神,就會記起聖經的這句說話:「人非有信,就不能得 神的喜悅;因為到 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11:6)」我們被造的目的,就是要信靠信服 神。當我們專心倚靠 神,像嬰孩很舒服地依偎在父 神的懷抱中,父 神就會心感喜悅,輕輕地掃我們的頭。但可惜的是,人越大,就越重視事情的結果。我們曾經信靠過 神,過了時間,卻看不見果效,我們就懷疑單純信靠 神會是徒然,人和世界會這樣看, 神又是否這樣看呢?不是的。人是重視結果的, 神卻是重視過程,持守信心的過程最終會使我們結出各樣屬靈的果子。因此,無論做什麼,信心都是比結果重要。在各樣的限制中,我們憑信心做了,憑信心獻上世界所藐視的五餅二魚, 神就喜悅。 神是看重我們今天的成敗,還是看重我們憑信心做的過程呢? 神看中的是我們的信心,聖經裏的希伯來書11章,是信徒看為極寶貴的信心章,其中記載了十七個人的名字,他們都是父 神所喜悅的,他們的名字被 神永遠記念,不是因為他們在地上有顯赫的名聲,不是他們對人類發展有舉世的貢獻,不是他們有偉大的著作,更不是他們有科學的新發現,因為他們活著的時代,遠遠早過諾貝爾出世的時代。他們的名字被 神永遠記念,乃是因為他們默默所行的信心道路。希伯來書信心章所記載的十七個人之中,其中一個是創世記的約瑟,一提到他的名字,不少基督徒都想自己的人生像他那樣成功,本來是被出賣到異地作奴隸,卻被 神高升為超級強國埃及的宰相,但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希伯來書信心章卻沒有一句記載關於他成為宰相的事情,反而記述了他在 神歷史裏最重要的工作,乃是在此:「約瑟因著信,臨終的時候,提到以色列族將來要出埃及,並為自己的骸骨留下遺命。(11:22)」約瑟在臨終時講的一句說話,對當時的社會和人民有什麼貢獻呢?相信在埃及的史官回顧約瑟的人生,為他寫悼文的時候,必然記述他在七年豐年的日子裏,如何儲備糧食,帶領國家平穩渡過七年的饑荒,成為後世君王施政的借鑒。我們的人生何等的華麗都好,最終被 神承認的只有我們憑信心所作的事情。即使我們人生有不少光輝的成就,很多人都承認和羡慕,但若不是憑信心做的, 神也不會喜悅和記念。約瑟在臨終時講的一句說話,表示他持守 神的應許直至人生的最後,這樣的信心比起他在做宰相的時候得勝困難的信心,顯得更重要。 神最喜悅的信心,就是我們繼承信心前輩的工作,並與 神同工,讓 神的歷史繼續前進。
當一個人信服信靠 神的時候,他自然地常常禱告呼求 神,所以耶穌告訴我們什麼呢?請看第24節:「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我們身處的21世紀,世界都以不斷創新的科技文明而自豪,十年之前無人想像過手提電話會有一個新的名字叫做“Smart Phone”,現今世代的人行在街上,都想告訴人自己比別人過更好的生活,我的手機有更高的智能,但人內裏卻活在恐懼和懷疑中,內心被撒旦管治。因此人並不曉得怎樣禱告,耶穌對我們說:「你們當信服 神。」便是叫我們的內心回轉,從倚靠更聰明的方法、追隨尖端的科技回轉,單單信靠 神。我們不再看手上擁有的有多少,而是返回內心,將一切憂慮和罪的重擔卸在耶穌身上,在禱告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耶穌看顧我們的一切。耶穌在第24節說:「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耶穌這句話教導我們,當我們禱告,父 神能夠聽見,我們所求的亦必得著,這是 神偉大的應許。其實,我們不能為 神作任何偉大的事,但我們要相信,當我們禱告, 神垂聽,在 神的時候,我們所求的就必得著。在信心的禱告裏,我們更了解父 神的內心,並按照祂的心意而禱告:「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路11:2)」
當耶穌教導我們信心禱告的同時,特別吩咐我們要鑒察內心的什麼呢?請看第25節:「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為什麼耶穌突然提及饒恕的問題呢?因為不解怨好像大山那樣,是門徒心中一直未解決的問題,因此彼得有一次主動地問耶穌:「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麼。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太18:21,22)」不饒恕人、懷恨在心是容易的,要饒恕得罪我們的人卻十分困難。門徒驚訝耶穌突然提及饒恕的事,因為他們心中有傷痕,不想再重提舊事,只要將來不再遇見得罪他們的人就好了。不過,若有機會,他們都想表達心中的不滿和憤怒,甚至報復,因為撒旦說這樣做會舒暢一點。門徒以為好好地承擔使命就可以,耶穌卻叫他們先鑒察自己的內心。門徒的內心若不充滿愛和福音的恩典,即使外在順從幾多,卻不能真實地傳揚榮耀的福音,因為律法的總歸就是愛。
我們如何可以饒恕得罪我們的人呢?我們要仰望耶穌的十字架,在十字架的大光底下,我們看見我自己就是 神震怒的對像,有一個牧師,他的兩個兒子都被一個恐怖主義分子殺死,後來那個殺人的被捕,公義得到彰顯,但那牧師竟然收養那人為自己的兒子,很多人驚訝地問他:「你為何這樣做?」他就回答說:「因為耶穌饒恕我的罪。」「當信服 神」包括饒恕仇敵的過犯,在福音歷史裏, 神揀選的以色列民成為了 神的仇敵,當耶穌捨己服事眾人,傳揚天國的信息,他們藐視和排斥耶穌,他們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然後嗤笑祂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15:31)」但耶穌不救自己,因為祂要拯救普世歷代的罪人,祂的血滴在十字架底下的人的頭上和肩膊上,在極大的孤獨、憂愁和痛苦中,耶穌禱告:「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上)耶穌的禱告是為我而作的,因為耶穌的禱告,我經歷了罪得到赦免,領受了永恆的 神的愛,靈魂重生,看見 神的國。我又怎能夠埋怨和懷恨得罪我的人呢?我又怎可以繼續容讓不解怨的靈得勝我的心?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寬恕是十分痛苦和困難的,羅馬百夫長看見,就認信說:「這人真是 神的兒子。」我們需要信服 神去饒恕別人,「當信服 神」包含了饒恕仇敵的過犯,實踐基督榮耀的愛。
通過今天的信息,我們學習到「你們當信服 神」,就是得著屬靈能力和權柄的秘訣。我們看見自己反覆在各樣限制中十分軟弱,所能做的極之缺乏,我們都不要希奇,不要論斷自己,也不要埋怨環境和別人。當我們懷疑信心生活為何有那麼多的問題和歎息時,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信服 神。」祈求主賜我們專心倚靠 神的心,我們得勝人的限制,經歷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 神,我凡事都能作(腓4:13),我們能過 神盼望我所過的人生,叫 神的內心得喜悅。
UBF Hong Kong Bible Study Materials
版權 © 2025 UBF Hong Kong.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