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把他們趕出去

2025年 Feb 23日

約書亞記 15:1-17:18

信息

2025年 約書亞記 第9課                                            2月23日 岑國榮牧者

n經文 / 約書亞記 15:1-17:18
n金句 / 約書亞記 17:18

你能把他們趕出去

「山地也要歸你,雖是樹林,你也可以砍伐;靠近之地必歸你。
迦南人雖有鐵車,雖是強盛,你也能把他們趕出去。」

今日的經文記述猶大以法蓮瑪拿西兩個半支派分地的過程。經過七年的迦南征服戰,以色列人奪取了迦南的主要城邑,卻還有許多未得之地。但 神在這時候吩咐約書亞首先給約旦河西的九個半支派分地,由全民參與的征服戰,改為各個支派負責的地區戰,一方面減少大規模爭戰而來軍力的耗損,另一方面使每個支派學習依靠 神趕出仇敵;情況就好像耶穌差遣十二使徒或者七十個門徒出去,兩個兩個傳道一樣。今日經文出現大量地名,只是讀出這些地名和要知道它們的位置,或許已經叫人感到相當頭痛;但從分地的過程,可以看見不同的人對於爭戰有著怎樣不同的態度。

以色列分地一共分為三次,頭一次是在他們擊敗希實本西宏巴珊時,摩西約旦河東的地分給呂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第二次是完成迦南征服戰後,約書亞吉甲約旦河西以南的地,分給猶大以法蓮瑪拿西的另一半支派;最後一次是當會幕從吉甲搬到示羅後,約書亞示羅約旦河西以北的地,分給其餘的七個支派。而今日的經文記載第二次分地的過程,其中我們可以學習甚麼屬靈的教訓呢?

第一、 神的產業是按 神的應許和主權而得著

假如從雅各十二個兒子的出生次序排列,以色列十二支派分地的次序,理應是由呂便開始,接著是西緬利未猶大,怎樣看都無可能是猶大支派首先分地;而代表雅各的第十一個兒子約瑟的兩個支派——瑪拿西以法蓮更加是排到街尾、「未有耐」。但出奇的是,猶大以法蓮瑪拿西支派,竟然在十二支派中優先分地,為甚麼呢?難道是因為約書亞出身於以法蓮支派,而迦勒又是出身於猶大支派,所以他們向自己所屬的支派進行利益輸送?絕非如此。

若看創世記49章裏雅各給十二個兒子的祝福,長子呂便因為與父親的妾辟拉同寢、放縱情慾而失去長子的福分;而次子西緬和三子利未則是典型的躁男,曾用刀殺盡了示劍的男丁,以至只能散住在以色列地中。至於猶大呢?若按照道德的標準來看,猶大提出把弟弟約瑟賣給外邦人,又與假扮妓女的媳婦她瑪行淫,他的所作所為跟大哥呂便實在不遑多讓。然而,縱使一錯再錯,猶大卻蒙 神悅納和賜福的原因,是在於他真實的悔改;他承認自己沒有將她瑪給小兒子生子立後是錯的,更甘願代替弟弟便雅憫留在埃及作奴僕。因此, 神大大賜福給猶大支派,使他率先獲得迦南美地,更加得著君王由他而出、以及繼承彌賽亞耶穌基督的家譜這極大的福分。創世記49:10說:「圭必不離猶大,杖必不離他兩腳之間,直等細羅來到,萬民都必歸順。」至於在逼迫之中仍然持守 神所賜的異夢的約瑟,則是得著長子的名分和雙分的土地為祝福。歷代志上5章1,2節說:「以色列的長子原是呂便;因他污穢了父親的床,他長子的名分就歸了約瑟。只是按家譜他不算長子。猶大勝過一切弟兄,君王也是從他而出;長子的名分卻歸約瑟

具體上,猶大支派拈鬮所得之地是在哪裏呢?猶大支派是在迦南地的最南面,15章第1至12節記述他們所得之地的邊界:南界是由鹽海南面的末端,沿著的曠野,經過加低斯巴尼亞(就是以色列人曾經試探 神的地方),再沿埃及小河,通到地中海;東界是由鹽海南面上到約旦河口;北界是由約旦河口開始,經過底璧吉甲(但這不是以色列人的大本營吉甲,而是亞都冥對面的另一個吉甲),貼近耶路撒冷的南界,一直通到地中海;西界就是地中海的海邊。而第20至62節則記述了猶大支派所得的城邑名字 。由於數目眾多,筆者將它大致劃分成四個區域:儘南邊地區共29座城(21至32節)(但經文其實列出了36座城,19:9指這是因為猶大所得的地過多,所以到下一次分地時,有部份城邑歸給西緬支派為產業);高原及沿海地區  共42座城(33至47節);山地地區共38座城(48至60節);以及曠野地區共6座城(61,62節),合共至少115座城。若以單一支派來計算,猶大支派地業最廣,所得的城邑也最多。這一方面成就了 神藉著信心祖宗雅各的預言(創49:11,12),另一方面也顯明了 神對最不配得的罪人所施的無限的愛和憐憫。彼得前書2:10說 :「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 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今日,當人憑信心悔改,相信和迎接耶穌為主和基督時, 神便不再記念他們的過犯,更應許賜給他們天國的產業——聖城新耶路撒冷,遠比起猶大支派所得的地更遼闊和更榮耀。

第16和17章記錄了以法蓮瑪拿西半支派所得的地。若按照出生次序,瑪拿西約瑟的長子,以法蓮是次子,論輩份應該是瑪拿西先得地。何解以法蓮竟然搶先分地呢?若看創世記48章,當約瑟瑪拿西以法蓮雅各面前要得祝福時,原本瑪拿西雅各右手面,要得長子的祝福,怎料雅各卻來一招詠春交叉手,把右手按在站左面的以法蓮、左手按在站右面的瑪拿西頭上,將長子的祝福歸給以法蓮。這是因為身為次子的雅各蒙聖靈的感動,曉得 神的揀選並非按照人的血統,乃是基於 神的主權和恩典。

第二、 神的產業是通過爭戰而得著

在第15章有關猶大分地的描述中,加插了迦勒得地的經過。請看第15章13,14節。約書亞照耶和華的吩咐,將希伯崙的山地、即是基列亞巴分給迦勒。年過八旬的迦勒依然寶刀未老,趕出了傳說中的亞衲族三巨頭──示篩亞希慢撻買;然而到了底璧、即是基列西弗,卻遇到仇敵頑強的抵抗。那時迦勒做甚麼呢?請看第16節。迦勒開出相當誘人的條件說:「誰能攻打基列西弗,將城奪取,我就把我女兒押撒給他為妻。」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押撒必然是秀色可餐,既有外在美、也有內在美的信心女子,叫弟兄們變得戰意高昂,誓要奪得美人歸。結果,誰攻取了底璧呢?請看第17節。迦勒的兄弟、基納斯的兒子俄陀聶一馬當先,上去奪取了那城,迦勒就把女兒押撒給他為妻。當信徒起初遇見耶穌為新郎時,相信那份對主的感激和熱情也是一樣。在過門的時候,押撒主動求父親給她田地,迦勒就把上泉下泉的田地賜給她;而迦勒的姪兒兼女婿俄陀聶,正是後來以色列的第一位士師,率領以色列人脫離米所波大米王的壓制(士3:9-11)。就是這樣,當迦勒一個人專心跟從耶和華時,他擁有的爭戰精神感染了整個支派,他對 神絕對的信心也傳留給下一代為產業。

不過,在另一邊廂,在趕出仇敵的事上,三個支派遇上了甚麼問題呢?請看第15章63節:「至於住耶路撒冷耶布斯人,猶大人不能把他們趕出去,耶布斯人卻在耶路撒冷猶大人同住,直到今日。」從地理位置來看,耶路撒冷城建造在山上,東西南面皆有山谷和溪水環繞,北面與山地相連,是易守難攻之地,以至耶布斯人誇口,即使是瞎子和瘸子都能守住這座城(撒下5:6)。後來約書亞將這座城分給便雅憫支派(18:28),但無論是猶大便雅憫支派,也無法趕出住在那裏的耶布斯人(士1:21; 19:11,12),直到大衛時代才能完全趕出,定都於耶路撒冷(撒下5:7-9)。但假若細心思想, 神其實早已應許以色列人必承受這地為業(1:6),況且,過去七年戰爭的往績,正是 神賜給他們得勝的明證;猶大支派之所以不能趕出仇敵,絕非因戰鬥力缺乏,乃是信心不足。同樣,第16章10節說:「他們沒有趕出住基色的迦南人;迦南人卻住在以法蓮人中間,成為做苦工的僕人,直到今日。」第17章12,13節也說:「只是瑪拿西子孫不能趕出這些城的居民,迦南人偏要住在那地。及至以色列人強盛了,就使迦南人做苦工,沒有把他們全然趕出。以法蓮瑪拿西支派既不能、也沒有趕出境內的迦南人,選擇與仇敵共存;他們貪圖一時的安逸和片刻的太平,又想利用迦南人給他們作免費勞工,然而這種太平只不過是暫時和表面的,叫仇敵更加有恃無恐,更埋下了以色列與外邦人結親的禍根;後來,耶羅波安伯特利鑄造金牛犢(王上12:28,29),使以法蓮成為了崇拜偶像的中心,令以色列步向滅亡。同樣,信徒若給魔鬼留地步,沒有與自身的罪惡爭戰,將這些仇敵全然趕出,甚至享受短暫的罪中之樂,猶如與敵同眠,被罪惡吞噬是可以預料的結局。相反,信徒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 神必照祂所應許的為他們爭戰,使他們一人追趕千人、二人勝似萬軍。

第三、 神的產業並非基於人的條件,而是基於信心而得著

請看第17章3節。按照以色列傳統,人死後會由兒子繼承產業。不過,在瑪拿西支派裏,西羅非哈並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換作今日的話,不少父親都會認為女兒比起兒子更生性和更顧家,有五個女兒比五個兒子還好;不過,對於無法承受產業的西羅非哈的女兒來說,她們可能會生出許多負面的思想:「只怪我們不是男人,阿爸又沒有生返個細佬,難道父家的產業就要斷送在我們手上?」然而,西羅非哈的女兒並沒有在絕望之中坐下,乃是相信 神是公平、也是厚賜與眾人的 神。民數記第27章記述,她們來到摩西和祭司以利亞撒面前,憑信心請求將她們父親的產業歸給她們。結果, 神應允她們的請求,甚至使這事件成為了先例,使死後無子之人的女兒從此可以得著產業的繼承權。請看第4節。如今,這五個信心的女子來到祭司以利亞撒約書亞面前,請他們照昔日 神的應許分給她們產業,約書亞就把產業分給她們。就是這樣, 神絕不偏待人,無論是誰,只要握著 神的應許、憑著信心向主求,主就必將所應許的祝福賜給他,使他勝過命運主義的思想和現實條件的限制。願主在我們中間也興起很多好像西羅非哈的女兒一樣、憑信心禱告的僕人。

第四、 神的產業是通過開拓和挑戰而得著

約書亞將地分給以法蓮瑪拿西支派之後,他們對約書亞說甚麼呢?請看第14節。他們對約書亞說:「耶和華到如今既然賜福給我們,我們也族大人多,你為甚麼僅將一鬮一段之地分給我們為業呢?」他們投訴所得之地跟他們的人數不成正比,要求更多的地。事實上,若果根據民數記第26章、摩西進行的第二次以色列人口普查,瑪拿西以法蓮兩個支派加起來,共有大約八萬五千人,比起最大的猶大支派約七萬七千人更多。況且,瑪拿西以法蓮的祖宗是繼承長子名分的約瑟,而以法蓮的族長更是全以色列的領袖、鼎鼎大名的約書亞。 神實在大大賜福給約瑟子孫,使他們成為族大人多、人才輩出的支派。再者,瑪拿西支派信守對摩西的承諾,拋下了想享受天倫之樂的心思,在征服戰期間作先鋒,為弟兄爭戰(1:16-18)。若果單憑兩個支派的一面之詞,他們實在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然而,若仔細察看第16和17章約瑟子孫的地界,他們所得著的是迦南中部廣闊而肥沃的平原;不但如此,瑪拿西另一半支派在征服戰之前,早已得著約旦河東之地為業。因此,約瑟子孫所得著的絕非只有一鬮一段之地,他們的埋怨不平其實是沒有道理的。

約書亞於是怎樣回應約瑟子孫呢?請看第15節:「約書亞說:『你們如果族大人多,嫌以法蓮山地窄小,就可以上比利洗人、利乏音人之地,在樹林中砍伐樹木。約書亞並沒有反駁他們言過其實,又或者指責他們諸多設訴,反而承認他們的確是族大人多,鼓勵他們上去比利洗人、利乏音人的山地,砍伐樹木來得著更多的土地。但約瑟子孫對約書亞給的方向有甚麼反應呢?請看第16節:「約瑟的子孫說:『那山地容不下我們,並且住平原的迦南人,就是住伯善和屬伯善的鎮市,並住耶斯列平原的人,都有鐵車。』」他們主張即使開拓山地,但所得的地太少,仍不足以容納他們;而平原的迦南人又有鐵車,要勝過這些仇敵非常艱難。由此看來,約瑟子孫的問題是甚麼呢?從前以色列還未展開迦南征服戰時,並不會有一個支派對約書亞說:「你為甚麼不將這地分給我們呢?」因為知道地是從憑信心上去爭戰而得著,而不是從約書亞那裏來的。但當兩個支派失去了挑戰和開拓的精神,他們就只能埋怨人和環境過生活。的確,在樹林中砍伐樹木並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多血汗和勞苦,但安逸的精神使他們感到卻步。他們又被對鐵車的恐懼捆綁,即使耶斯列平原是迦南裏最廣闊和肥沃的平原,被譽為「肥美谷」和以色列的糧倉,但鐵車卻蓋過了他們的眼睛,使他們看不見 神已經為他們預備的賞賜。昔日奮勇爭戰的約瑟子孫,如今只能在安逸、埋怨和憂慮之中變得無力。

約書亞怎樣幫助這樣的約瑟子孫呢?請一起讀第17,18節:「約書亞約瑟家,就是以法蓮瑪拿西人,說:『你是族大人多,並且強盛,不可僅有一鬮之地,山地也要歸你,雖是樹林,你也可以砍伐;靠近之地必歸你。迦南人雖有鐵車,雖是強盛,你也能把他們趕出去。』約書亞再次鼓勵他們說:「你是族大人多,並且強盛」(You are numerous and very powerful),既然如此,就更要積極地挑戰和開拓。「山地也要歸你,雖是樹林,你也可以砍伐」,不要害怕勞苦,要付出血汗來開拓未得之地。「迦南人雖有鐵車,雖是強盛,你也能把他們趕出去。」從前即使以色列面對無堅不摧的耶利哥城、南方的五王聯軍,以及眾軍多如海沙的北方諸王,他們也憑著信心而經歷徹底的得勝;昔日在米倫水邊的絕非是BB車或買餸車,而是二萬輛鐵車,但它們也大敗在以色列人的手下。今日,若約瑟子孫憑信心單單依靠 神上去爭戰的話, 神也必然賜給他們得勝。

在這裏,我們學習到一個人擁有開拓和挑戰的精神與否,會過何等不同的生活。 神在創造人時,吩咐人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為此需要竭力作工,克服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這樣的生活雖然看來勞苦,卻滿有熱情、感謝和喜樂。相反,假如人安於現狀,逃避苦難,享受安逸,他的靈魂就漸漸變得腐敗,好像死魚一樣隨波逐流,又好像癱子一樣過怨天尤人的生活。在上兩個星期的香港馬拉松裏,就爆出部分賽事有選手代跑的醜聞;不過,原來跑步比賽找人請槍並非新事,有人甚至在網購平台購買跑步哩數(不是飛行哩數),這都是出於不勞而獲的心態,想以最容易的方法來取得最佳的成績。反觀,之前上映的一齣名為《香港四徑大步走》的電影,就講述十多位跑手,如何挑戰在72小時內,跑完在香港一共298公里的四大遠足徑,當中需要克服身體和內心的極限;當跑手最後到達終點站、親吻綠色郵筒的一刻,叫人熱血沸騰、振奮人心。做學生的知道,好的成績並非靠僥倖得來;做研究的人也知道,研究成果並不會翹埋雙手而得著。同樣,信徒在面對像鐵車一般的困難時,容易被恐懼和憂慮捆綁,選擇逃避或是安逸舒適的道路;但惟有當我們擁有挑戰的精神,積極與罪惡爭戰,殷勤上到校園開拓, 神就必將我們腳掌所踏之地賜給我們,使我們結出聖靈和拯救生命的果子。耶穌也說:「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太11:12) 祈求主也賜給我們挑戰和開拓的精神,使我們積極為主爭戰,可以承受主為我們每個人所預備的天國的基業。請一起讀第18節:「山地也要歸你,雖是樹林,你也可以砍伐;靠近之地必歸你。迦南人雖有鐵車,雖是強盛,你也能把他們趕出去。


UBF Hong Kong Bible Study Materials

版權 © 2025 UBF Hong Kong.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