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派兩個兩個的出去

2024年 Jun 16日

馬可福音 6:1-29

信息

2024年 馬可福音 第9課                                      6月16日 李永仁牧者

經文 / 馬可福音 6:1-29
金句 / 馬可福音 6:7

差派兩個兩個的出去

「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


耶穌栽培十二門徒,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機會嚟喇!飛雲!」在今日經文裏,門徒順從耶穌的吩咐,兩個兩個的出去,單單倚靠神,除了拐杖,甚麼也不多帶。雖然他們毫無經驗可言,卻成功地傳道和趕鬼治病,叫耶穌的名聲傳揚開去,前來聽道的人越發增長。同時,作為跟隨耶穌作傳道人的門徒,也要有心理準備,與耶穌和施洗約翰一樣,承受家鄉,甚至地上掌權者的逼迫,但門徒要堅守傳道的事工。

Ⅰ‧不得行甚麼異能的家鄉 (1-6上)

請看第1節:「耶穌離開那裡,來到自己的家鄉;門徒也跟從他。」當耶穌離開家鄉前本是一個繼承父業的普通木匠。耶穌在約但河接受施洗約翰的施洗,開展彌賽亞事工。耶穌醫治許多病人,使痲瘋病人得潔淨,使枯乾手的人復,叫血漏婦人立刻好了,又趕走附在人身上的惡靈。耶穌的名聲已響遍,猶太和耶路撒冷,甚至越過約但河,跨過黎巴嫩山脈,來到外邦的推羅、西頓(3:8)。耶穌作為全國人氣巨星,跟隨耶穌回鄉的門徒,也許亦期待著村民拉橫額,熱烈地歡迎榮譽同鄉耶穌的歸來。然而,耶穌的名聲雖被傳揚開去,但耶穌仍然以貧窮傳道人的形像回來。正如,以賽亞先知所言:「他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像根出於乾地。他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賽53:2,3) 耶穌沒有為了回家鄉,專程去髮型屋set 頭,也沒有換上新裝,以人所羡慕的綾羅綢緞示人,也沒有七人大轎登場的氣派。

因此,同鄉對歸回的耶穌有何回應?請看第2節:「到了安息日,他在會堂裡教訓人。眾人聽見,就甚希奇,說:「這人從那裡有這些事呢?所賜給他的是什麼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異能呢?」一方面,眾人對耶穌的教訓驚呆了,認同耶穌的話語充滿著 神的智慧,也看見耶穌按手禱告時,醫治病人的異能。他們驚奇地互相說:「這個人食了甚麼,經歷了甚麼,從哪裡得到這樣大的改變,有這樣的智慧和異能呢?」

驚歎的同時,伴隨著的是厭棄。請看第3節:「這不是那木匠嗎?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嗎?他妹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裡嗎?」他們就厭棄他。」他們認得耶穌一年前還是拿撒勒的鬥木佬,他所做的枱櫈還在我家裏;有人記得曾與耶穌一同長大,他的弟弟和妹妹仍是他們的鄰舍。他們以屬人情感和外表來認耶穌,因此不能接受耶穌是神所差派的彌賽亞,拯救者,拒絕耶穌所傳的恩言。傲慢與偏見使同鄉愚蠢地厭棄耶穌,拒絕福音。「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原文作肉體)認人了。雖然憑著外貌認過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林後5:16) 世人因著被世界的王撒但所弄瞎,不能認出神的救恩者來,結果救恩與他們擦身而過。若不是神的憐憫,無人能認出耶穌來。

耶穌對門徒有何教導呢?請看第4節:「耶穌對他們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舊約以利亞先知,為本國北以色列所追殺,卻在西頓的撒勒法一個寡婦所尊重,在饑荒日子中得先知保全她的家;以利沙先知沒有叫以色列中一個長大痲瘋得痊愈,卻叫敍利亞國順從先知的乃縵將軍得潔淨。每個人都盼望得到群體的認同,從而得著安全感和身份肯定;在受到批評和拒絕時,叫人難以忍受。有網紅因為不能承受觀眾的惡意批評而退出,甚至有自殺的。耶穌盼望門徒目睹耶穌自身的經歷,跟隨耶穌有這心理準備,被最親的人所厭棄。「僕人不能大於主人。」親友若厭棄耶穌,也要厭棄跟隨耶穌的人。

請看第5,6上節:「耶穌就在那裡不得行什麼異能,不過按手在幾個病人身上,治好他們。他也詫異他們不信,」耶穌也盼望祝福本鄉拿撒勒,讓神的恩典和能力也臨到他們身上。可是,耶穌不得在本鄉行甚麼異能。情況與上主日那血漏病婦人剛剛相反,那婦人對耶穌有信心,不用耶穌開口,就有異能臨到她身上,使她多年的災病立刻好了。在本鄉,耶穌盼望多行異能也不得,因為同鄉的不信,因與耶穌屬人關係而跌倒,同鄉比其他以色列人的不信更為嚴重。即使耶穌盼望幫助我們,但因我們的不信而妨礙了主的施恩。不信所換來的,就是不得行甚麼異能。一切照他的不信成就,沒有神蹟奇事臨到。結果,耶穌只能按手在少數信主的病人身上,醫治了他們。

Ⅱ‧被差遣兩個兩個的傳道 (6下-13)

耶穌沒有因為同鄉的不信而被拉後腿,他繼續往周圍鄉村教訓人去了。與此同時,耶穌有何新方向呢?請看第7節:「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十二門徒就是耶穌所呼召,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的重點栽培。一隊人只能同時往一個鄉村,但分小隊就能同時往不同的鄉村,有效加快傳福音速度之餘,也能給予門徒傳道實習的機會。兩個兩個的出去傳道,雖然他們軟弱,但因著同伴而得堅固。「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獨睡,怎能暖和呢?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4:9-12) 雖然有時人也會因為彼此同工而產生溝通問題,但想深一層,沒有同工的處境更為危險困難。

也許,我們會想因為缺少甚麼條件而不能傳道呢?有人因為年齡差距,成為與新一代學生接觸的障礙;有人可能因為言語不通,成為他傳福的一根刺。也許,有人認為如果自己變得年輕、口齒伶俐,又有幽默感就更有利地傳道。使徒保羅在開拓雅典時,也有這樣的想法因而吃虧。結果,他雖然吸引許多人前來,但留下來要聽道的人卻不多。他總結經驗說:「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2:4,5) 因為花言巧言,邏輯論證,與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都是花拳繡腿,華而不實,在爭戰上毫無用處的。惟有門徒倚靠耶穌所賜的權柄,才能制伏污鬼,把鬼趕走。「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林後10:4)

耶穌提醒門徒不要預備甚麼呢?請看第8,9節:「並且囑咐他們:「行路的時候不要帶食物和口袋,腰袋裡也不要帶錢,除了柺杖以外,什麼都不要帶;只要穿鞋,也不要穿兩件褂子」,」根據耶穌的要求,意思除了枴杖外,甚麼也不用預備,立刻就可以去。人若去旅行,預備食物、金錢、衣服鞋襪是最基本的。問題是門徒不是去旅行,而是被差遣去傳道,因此外在所需的東西不用私自預備。作為傳道人的門徒,自身要確信神的同在和及時的供應,才能有能力傳揚叫人歸向神的福音。傳道人相信神打發烏鴉叼餅給以利亞那樣,不會忘記他們,乃會供應他們所需用的。先知可以殉道而死,但不能被餓死。「枴杖」讓我們連想起神呼召摩西從法老手中,帶領以色列出埃及的秘密武器,手裏拿著的杖。當摩西在法老前行神蹟,或是向埃及施行十災,以及分開紅海時,招牌動作是「伸杖」。所以,「杖」對於傳道人來,代表著禱告和倚賴神。況且,在自身的日用飲食的需要下,叫傳道人更逼切地呼求神的供應,如同賜下所需的聖靈來傳道:「求主賜下生命的糧餵飽眾人。」

神會怎樣供應傳道人的住宿和飲食呢?請看第10節:「又對他們說:「你們無論到何處,進了人的家,就住在那裡,直到離開那地方。」「你們要住在那家,吃喝他們所供給的,因為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不要從這家搬到那家。」(路10:7) 雖然門徒無錢租Airbnb,但神會感動當地屬神的百姓為門徒打開家門,並包埋三餐。門徒不用感到不好意思,正如工人得工價的心態,只管專心作工,因為這不是人供應,而是神供應的。他們只要專心在那地方傳道,直到離開那地為止。

但對於不接受福音的村莊要怎樣做呢?請看第11節:「何處的人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你們離開那裡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對他們作見證。」「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是與當時的習俗有關。猶太人如果往外邦地方去,回來後第一件事是跺走鞋底及衣服上的塵土,他們認為外邦的地方是不潔淨的,如果帶著外邦的塵土會沾污猶太人的聖地。耶穌叫門徒如此對待不接待他們的人,是要向那些地方的人發出警告,拒絕福音,就被視為外邦人一樣。福音僕人不要為到迎合人的不信而妥協,倒要剛強地作見證。

門徒順從兩個兩個的出去時,有何事發生?請看第12,13節:「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又趕出許多的鬼,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好他們。」這是門徒第一次在沒有耶穌同在下,到各處傳道。他們出去傳道,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1:15);「我奉耶穌基督的名,吩咐污鬼啊,從這人身上出來吧!」(5:8) 結果,他們單純地信靠主,成就與主一樣的工作,許多鬼被趕走,病人又得醫治。

Ⅲ‧後記施洗約翰的殉道 (14-29)

門徒的事工有很大的回嚮。「耶穌的名聲傳揚出來。希律王聽見了,就說:「施洗的約翰從死裡復活了,所以這些異能由他裡面發出來。」但別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正像先知中的一位。」希律聽見卻說:「是我所斬的約翰,他復活了。」(14-16) 門徒初試啼聲的傳道工作,意想不到連住在深宮的希律王也被震動。希律王聽見耶穌的名字,就認為是他所斬的施洗約翰從死裡復活了。約翰並沒有死,藉耶穌延續事工。

施洗約翰是惟一斥責希律安提帕王休元配,娶兄弟腓力妻子希羅底不合理的人(18)。當時腓力還健在,希羅底又為安提帕的姪女,是有夫之婦,並有女兒,並不附合為近親留後的規條。於是,希羅底對約翰一直懷恨在心,想要殺他,希律只把約翰收監了事。另一邊,希律知道約翰是義人,是聖人,所以敬畏他,想要保護他,聽他講論,就多照著行,但又游移不定,在公義和不義中左搖右擺(20)。希羅底一直尋找機會殺死約翰,就藉著女兒莎樂美(據猶大史學家約瑟夫),在希律的生日派對上跳舞,因而讓希律王和在場加利利的官員賓客高興。希律王在半醉之中高興地起來,向那女子說:「隨你向我求什麼,就是我國的一半,我也必給你。」(23) 聖經裏的以斯帖記,有同樣接近的橋段,但王后的請求救了猶大整個民族免滅族。而莎樂美尋求母親王后希羅底的意思指教,得著的要求為,「施洗約翰的頭。」(24)。希律王以為她會要求首飾珠寶,或是豪華大宅,冷不防希羅底伺機要殺約翰,就甚憂愁。然而,因為自己所起的誓,和在同席的人的面子關係,兩難和捉蟲下,就把約翰斬首,把頭放在盤子裡,拿來給女子,再轉給希羅底。約翰的門徒聽見了,就來把他的屍首領去,葬在墳墓裡。

約翰是彌賽亞的先鋒,為基督預備道路。約翰的死看來,聖徒在罪惡世界前的徒然和無助。但耶穌稱許約翰為偉大的先知,「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大過約翰的;」(路7:28)。聖經作者詳細地後補施洗約翰收監與殉道的情由,相比約翰被下禁詳盡得多(1:14)。筆者期望通過施洗約翰的殉道故事,將現實告訴信徒,並勉勵正受羅馬帝國逼迫的信徒。

首先,地上掌權者心中的恐懼。希律是加利利的分封王,有錢有勢,擁有和享受一切,但為罪惡捆綁,無力行善,自知約翰為義人,也親自下令殺害義人,終為罪咎感所折磨,聽見耶穌的事以為約翰復活了。希律看來是世上的王,實為撒但的奴僕,成為撒但逼害義人的工具。歷史記載,希律安提帕在位的日子也不長,其後他在家族的政治爭鬥中失敗被流放異地。其次,約翰的死預示著耶穌和門徒的道路。約翰的死不是因不義所勝的虛無之死,而是榮耀地完成神的使命(9:13)。跟隨耶穌的門徒,不但效法約翰和耶穌傳神國的福音,也要效法約翰和耶穌為神的國,為真理至死忠心。

雖然,差遣十二個年輕的門徒傳道充滿危險,但傳道才是這黑暗時代的盼望。也許,我們盼望著有正義和能幹的地上領袖帶領人們過好生活,但常常叫人失望和落空。地上的掌權者並不能帶來光明,卻常因罪惡和私慾成為撒但的工具。惟有福音才是黑暗時代盼望,藉福音有趕鬼治病的工作發生。即使在逼迫之中,福音工作也不被阻止。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總括而言,雖然傳道艱辛,可能承受家鄉的厭棄,或世上掌權者的逼迫,但我們效法耶穌和施洗約翰那樣,為真理至死忠心的模樣,贏取生命的冠冕。我們學習同工的重要性,兩個兩個的出去,並單單倚靠主所賜制伏污鬼的杖,握著禱告的杖,相信神的供應,剛強壯膽地傳揚福音。


UBF Hong Kong Bible Study Materials

版權 © 2025 UBF Hong Kong.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