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馬太福音 第7課 7月12日(Ⅱ部崇拜) 鄒彼得牧者
經文 / 馬太福音 7:1-12
金句 / 馬太福音 7:12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感謝主過去幾個星期教導我們登山寶訓的金石良言。馬太福音5章裡我們聽見八福的祝福,學習了律法的真義;耶穌告訴我們「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6章裡告訴我們要小心,行善不要做在人的面前讓人看見,在施捨的事上要行在暗中,做到左手不知道右手所做的。耶穌又賜應許給容易憂慮的門徒「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當時耶穌坐在山上向門徒講論,在青草地上,有柔柔的風吹來,實在叫人心曠神怡,那一剎門徒都打開心門迎接主的教訓,對天國充滿了同上山之前不一樣的信心和盼望。加上耶穌的聲音進入門徒內心,他們滿了聖潔的渴望,相信先求 神的國和 神的義,渴望享受與同主,這是世上任何地方都沒有的滿足和幸福。不過,現實上門徒很快要回到山下,面對世上各式各樣的人群,生活在社會和鄰舍之間,那時他們實際上應該怎樣行呢?本段經文裡耶穌教導門徒怎樣在生活上實踐愛鄰舍;求主幫助我們深深思想和領受耶穌的說話。
請看1節:「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耶穌首先強調你們不要論斷人,這裡的意思不是給人有幫助的建議都不要說,也不是牧者基於羔羊得益處,而指出所犯的罪惡也不要說。我們基於真理的判斷,為了羔羊成長和成熟,要努力發掘主的話和誠實地說出來。這裡耶穌所講「論斷」的意思是”judge”如同裁判官坐在審判的座上,卻只基於個人的情感和私意,沒有愛和憐憫地斷定別人的不是,講傷害人的話和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每個人都習慣講別人的過失和缺點,這就是論斷人。為何人習慣論斷人呢?因為講別人的不好,心中感覺暢快;所謂「唔怕尷尬,最緊要暢快」。同時論斷人也覺得可以減壓,顯出自己無這樣的問題,比別人強,從而看自己似乎不錯。然而這樣論斷人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破裂,撒但也藉此機會使同工之間分裂,產生各樣同工的困難和問題。撒但使人因微小的問題彼此論斷,以致一發不可收拾,無法復和回到之前愛的關係;所以我們不要論斷人。
耶穌說明不要論斷的的原因。請看2節:「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論斷別人說話就像回音一樣,說出去的話再回到自己身上。在別人背後論斷人和踐踏別人,別人也在我們背後這樣藐視和輕看我們;因此論斷人就是向自己的臉上吐口水。基督徒的聚會中有不同的肢體,各肢體基於自己做得不錯,容易自以為義,看自己比別人強,彼此論斷,引發出彼此相害﹑忿怒﹑憎恨﹑爭競﹑嫉妒的事。實際上非常可惜的是,這樣彼此論斷的情況,不斷發生於世上的教會聚會之中。
耶穌講論斷人的人有何問題呢?請看3,4節:「3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4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哦!耶穌說我眼中有樑木?」然後又說「這樣的人想去掉別人眼中的刺?」表面上聽起來,主的話太誇張和搞笑,但深入思想這句話時,我們內心受很大的衝擊。眼中有樑木的人想去掉別人眼中的刺,似乎這樣的情況叫人難以明白,事實卻不然,這是我們各人真實的本來面目。
論斷別人的人首先肯定自己這樣論斷人是正確的,自己無犯這樣的錯誤,就是耶穌所講「眼中有樑木」的人,發現到「弟兄眼中有刺」這樣微小的過失,然後毫不憐憫弟兄眼中的刺,要出手去掉眼中的刺。「自己眼中有樑木」意思是完全察覺不到自己需要幫助,自己一點也不知道這事實。這樣有何問題呢?我們非常熟悉的<約翰福音>8章中發生的事件,清楚解釋了這個情況。有一日清早的時候,主耶穌來到聖殿教訓百姓 神的話,那時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站在當中;他們是擁有很多律法知識的老師,他們說按照摩西的律法,這行淫的婦人要無情地被石頭打死,在悲慘和痛苦中結束人生。其實他們的意圖極之殘忍和可怕,手中已經預備好石頭,只差未行出來。甚至他們心中充滿殺人的陰謀,利用這個婦人作魚餌,得著把柄殺耶穌。他們內心自以為義,試探主而講「摩西在律法書上說,要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麼樣呢?」耶穌最初沉默,可能盼望他們自己省察他們的惡,但他們不住地追問,耶穌就直起腰來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他們一直以自己擁有的律法知識去定別人的罪,在耶穌的說話面前,如今卻先要以律法去審查自己。忽然之間情況一百八十度扭轉,本來向著婦人律法的刀,轉過來向著自己,他們不能自圓其說講:「我無罪」。那時隱藏在他們內心的淫亂﹑嫉妒﹑殺人這些樑木都要顯露出來,他們沒有一人能舉起石頭來打這個婦人。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都出去了(約8:9)。
同樣我們聽見耶穌的話,要問一問自己裡面有甚麼樑木呢?請看5節:「5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假冒為善的意思是演員戴上面具在台上演戲,包含表裏不一的意思。耶穌稱假冒為善的人為粉飾的墳墓,即是外表很華美,裏面卻滿了污穢﹑醜陋發臭的。主耶穌不單單這樣向文士和法利賽人說,也向聽祂說話的眾人和我們說。有時我們的說話和行為,只表達我們想別人看到的表面,實際內心卻跟說話和行為不一致,這藏在我們裡面的真面目,才是使我們人生受苦的真正核心問題;所以耶穌說「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當然我們要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很不容易,看看擁有很多律法知識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也不能解決自己眼中有樑木的問題。為了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必須常常以主的說話省察自我,又要順從真理的話承認自己的罪惡過犯,也要作出實踐的決志,之後真實的悔改。並且不只是一次兩次這樣做,亦要持續和反覆掙扎受勞苦。
這樣實際上如何才能除掉自己眼中的樑木呢?我們大學生研經宣教會的聚會,有良好的寫所感和分享的承傳,通過默想 神的話,我們不是將 神的話用在別人身上,乃是用在自己身上,常常省察自己,明白和承認自己的罪悔改,以致結出生命的果子;這是何等喜樂和幸福的事哩!這如同耶穌所講「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之時,我們屬靈的雙眼可以看得清楚,可以用不傷害人的方法,幫助弟兄去掉眼中的刺。真實認罪悔改的人,不會以論斷人的目光去看弟兄眼中的刺,卻以愛和憐憫的心腸去看弟兄,也不用論斷和傷害弟兄的刀去殺人,卻以服事和愛去接近弟兄,以致弟兄被深深感動,裡面罪的問題如同眼中的刺,隨著感動的淚水被沖走和除掉。
我們聽見耶穌的說話「不要論斷人」,也迎接了「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的教訓,是否意思是我們無論何人的罪都要包涵和忍受呢?不是。耶穌同時教訓門徒,雖然不要論斷人,但也必須要有清晰的分辨能力。請看6節:「6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他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我們盡力了解和包容別人的過犯和軟弱之時,容易陷入失去分別能力的危機,因此失去了屬靈的秩序和福音的絕對性,教會成為了以人為中心的聚會。耶穌為了門徒不要陷入這樣的謬誤中,教導他們必須擁有屬靈的分別能力。
耶穌打發門徒兩個兩個出去傳道旅行之時,對門徒說:「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太10:16)。」耶穌盼望我們擁有靈巧的屬靈分別能力,不要將「聖物」和「珍珠」,丟給「狗」和「豬」。聖物和珍珠指福音,使人得生命的真理,如同珠寶一樣寶貴,而與福音為敵的就是狗和豬,不知道福音的價值,踐踏了福音,想破壞教會;異端和敵基督者就是這樣。使徒保羅在以弗所傳道之時,放膽講道,一連三個月,辯論神國的事,但有些人心裡剛硬,毀謗這道,保羅就離了他們,也叫門徒與他們分離,便在推喇奴的學房天天辯論(徒19:8,9)。我們要盡力承擔軟弱不足的人,但那些帶著惡意,想破壞和傷害福音真理的,我們決不能容納,必要徹底拒絕﹑警誡和遠離;這樣捍衛福音真理,教會和信徒才得到保護。
請看7,8節:「7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8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耶穌的門徒學習了寶貴的登山寶訓,之後要在世上傳揚福音的真理,他們要祈求甚麼?尋找甚麼?和叩甚麼門呢?
我們也學習了不要論斷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才可以除掉弟兄眼中的刺,我們悔改除去眼中樑木之後,才看得清楚,以謙卑﹑憐恤和慈悲心,幫助弟兄除掉眼中的刺。我們同時不要論斷,也要有屬靈的分別能力,但究竟我們中間誰能靠自己克服論斷人的罪性呢?誰能有待人憐恤和愛的心,也有屬靈的分別能力呢?這些是否只是理論而不能實現的呢?或者,偶然我們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呢?不是。我們必須倚靠從 神而來的恩典,祈求﹑尋找﹑叩門。
第一,祈求。我們首先要以禱告祈求。雅各都在雅各書4:2上記述:「你們得不著,因為你們不求。」我們去 神面前,要求我們沒有的和不足缺乏的。「主啊!幫助我不要論斷人,不要冷酷無情對待弟兄,賜給我憐恤﹑慈悲和愛的心。」「主啊!幫助我去掉弟兄眼中的刺之前,先以祢的話省察自己,又賜我去掉自己眼中樑木悔改的靈。」「主啊!賜我屬靈的分別能力,可以看清楚弟兄眼中的刺。」
第二,尋找。「尋找」即是實際的行動。雖然信徒確信 神必垂聽禱告祈求,但卻不能守株待兔,以為祈禱之後甚麼也不用做就不勞而獲;這如同在蘋果樹下都不伸手去摘,卻等成熟的蘋果自動跌入口中一樣徒然。信徒既然確信 神必垂聽禱告,更加要實際行動積極尋找方法與 神同工,努力嘗試和挑戰克服困難和逆境,將不可能改變為凡事都能。俱體上竭力藉默想 神的話寫所感,用雙手發掘和尋找,深入說話的水深世界,又要常常尋找主,高舉禱告的手,積極參與禱告的聚會。
第三,叩門。「叩門」就是持續的態度,不灰心繼續挑戰忍耐,直到一切障礙除去。人是怎樣叩門的呢?不會只叩一下。以前的門一般是石頭或者厚重的木頭所造,只叩一下門,門內的人必聽不見。因此叩門者必須不斷的叩門,直到有回應為止。耶穌告訴門徒除了祈求和尋找之外,也要不斷的叩門,不灰心的挑戰和忍耐,那時有怎樣的應許呢?再看8节:「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我們聽耶穌的話,知道禱告必蒙 神垂聽,但我們明白自己禱告時,容易失望和放棄;我們實際的經歷是 神不會常常按我們的禱告所求的時候﹑內容和方式成就。因此,耶穌幫助我們確信垂聽禱告的父 神是怎樣的呢?這裡耶穌以反問來幫我們思考。請看9,10節:「9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10求魚,反給他蛇呢?」我們中間有不少牧者已經為人父母,反問一下自己,有沒有一位父母在兒女求餅的時候,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兒女蛇呢?應該沒有。我的父母也不會這樣做。
所以耶穌怎樣說呢?請看11節:「11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麼?」天上的父知道甚麼東西對我們最好,也知道甚麼時候將這些給我們是最好的時候。 雖然天父現在不在我們身邊,但祂必垂聽 我們的祈求,將最好的賜下;就是聖靈。路加福音11:13說:「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祂的人嗎?」所以即使我們的祈禱沒有立刻成就,卻要確信天父必賜最好給凡求告祂的人,就可以不灰心地祈求﹑尋找﹑叩門。
這裏耶穌總結由八福開始講述的登山寶訓。 請看12節:「12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這句話以「所以」為首,即是耶穌以這句話歸納由5章開始直到這裏所教導的登山寶訓;這句話是愛隣舍的結論,也是一切舊約律法和先知的總綱,天國公民必須擁有的內心,是”golden rule” 金科玉律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我們的萬世師表孔子的七十二個弟子之首名叫顏回,字子淵,又名顏淵。顏淵有一次問孔子「仁」的道理,孔子教導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也教導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話的意思是對別人無禮的都不要做,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做在別人身上;這樣約束個人的道德價值,是世人最高的修為,可惜只是甚麼也不做,消極的待人之道。
耶穌教導門徒「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吩咐我們要積極實踐愛 神和愛人的真理。人可以主張自己不曉得怎樣對別人好,不知道怎樣服事別人,但每個人都應該知道怎樣對自己好,又希望別人怎樣對自己。人人都想得到別人的尊重﹑稱讚﹑承認﹑關心﹑服事和愛,因此每個人都只等別人先這樣對待自己。耶穌的教導是自己首先對別人尊重﹑稱讚﹑承認﹑關心﹑服事和愛。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待自己,就要先怎樣待別人,這就是超越一切世上道德,最高水平的待人之道。
我若想別人尊重和承認自己,首先尊重和承認別人;我若盼望別人為我禱告祈求,我先為別人呼求天父;我若想別人關心服事和愛我,就先要去關心服事和愛別人。這樣的關係如同回力標一樣,當我們首先積極尊重﹑承認﹑關心服事和愛別人的時候,如同發出去的回力標又回到自己身上,必然也得著別人的尊重﹑承認﹑關心服事和愛;也可以從 神得著承認和豐盛的愛。由此可見,真正愛自己的就是首先愛 神和愛鄰舍。這樣我們在世上的聚會,如同在天國公民的聚會。
這個世界為何如同地獄一樣呢?世上充滿了憎恨﹑嫉妒﹑爭競和不幸的原因,是人人只想等別人先待自己好,卻不尊重﹑承認﹑關心﹑服事和愛別人,那裡就如同地獄一樣。因為人人都只想別人先待自己好和想別人先愛自己,上司和下屬,長輩和後輩,老師和學生之間都有爭執,常常引發擺工的工潮。最近英國倫敦地鐵司機都擺工,引致巿民很多不便和埋怨。
教會裡宣教士和牧者,團契同工和同工,親密的夫婦同工,弟兄姐妹之間都先想得著別人的尊重﹑承認﹑關心服事和愛,產生了彼此不能服事和同工的隔膜,引起很多的誤會,也有彼此論斷,聚會容易變成地獄一樣。因為我們都有自尊心和面子,所以有「死不吃虧」固有想法,無理由自己先對別人好,不願意先付出去服事和以愛待人。加上撒但常在耳邊講:「你已經資歷深,有身份地位,又出色;別人要先對你好。」所以心裡想得別人的承認和愛,卻各自主張自己的自尊,只等別人先尊重﹑承認和服事。然而固執己見,只換來大家一齊落入冰冷和無愛的狀況中。耶穌教導由「我」開始擁有天國公民的態度,成就這樣先以愛待人的真理,設立「我」作服事天國工作的主角。但是現實的情況是,我們清楚知道怎樣待人的道理,實際上要順從行出來卻並不輕鬆。
我們怎樣才能實踐順從這金科玉律呢?實際上門徒很多時都不能實踐這教導,耶穌常常提醒他們在地上擁有作天國公民的身份,就是以在天上的 神為父的 神兒女。 神首先看我們為天國的公民和 神的兒女,將最好的賜給祂的兒女,祂也承認本來全無資格的罪人為祂的兒女,全無保留地為門徒先不愛惜自己的兒子。耶穌來世上先服事和以愛待我們,作了我們的榜樣,我們現在從主得著許多,全無缺乏,就不應主張個人的自尊,只等候別人的尊重﹑承認﹑服事和愛,反倒將從父 神所領受極大的愛和恩典分給別人,先去服事和愛別人。我們若真的明白了這個真理,從我開始這樣對待別人。
再看12節:「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我們作為天父的兒女,從 神得著最好的一切。祈求父神幫助我們,從今以後成為先服事和以愛對待別人的人,我們從小事上服事和愛別人,以致我們裡面充滿了天國的祝福,也可以作這敗壞黑暗的時代裏的鹽和光。
總括來講,我們按耶穌的吩咐不要論斷人,也要積極發現自己如同樑木一樣的過犯,為此悔改,也要迎接賜我們最好的天父的愛,也成長為待人成熟的人。「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以致我們的聚會如同天國一樣,充滿了愛和恩典,可以被 神寶貴使用在祂使人得生命的救贖工作上。
UBF Hong Kong Bible Study Materials
版權 © 2025 UBF Hong Kong. 版權所有.
其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