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約翰福音 第14課 8月27日(第Ⅱ部信息) 李永仁牧者
經文 / 約翰福音 11:1-44
金句 / 約翰福音 11:25
「耶穌對他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
人怎樣看死亡?中國人對死亡避諱,年輕無病的人感到很遙遠。但無論如何,無人能逃避死亡。出生有先後次序之分,但死亡卻沒有,不知何時死亡會臨到我們。事實上,我們每日生活中承受死亡權勢的威嚇和管治。有人掛在口邊是:「死啦!」,心裏想:「如果做唔到就死!」;有人充滿失敗感,有人陷入恐懼的思想。今日經文裏,耶穌以權能叫一個死了四日的拉撒路復活,以顯明耶穌是復活和生命的主宰。祈求主幫助我們通過耶穌所行的這事,叫我們可以信耶穌,耶穌的復活和生命每一天居住在我們心裏。
請看第1,2節,「有一個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馬利亞和他姐姐馬大的村莊。這馬利亞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頭髮擦他腳的;患病的拉撒路是他的兄弟。」那個患病的人是馬大和馬利亞的兄弟拉撒路。馬利亞是熱切愛主的姊妹,喜歡坐在主腳旁聽道,後來用香膏抺耶穌,並用頭髮擦主的腳。馬大在每次耶穌和門徒來到伯大尼,以豐盛的聚餐接待,煮飯、煲靚湯、包餃子、煎魚餅等。拉撒路雖然體弱多病,但兩個姊姊照顧這家。這個家庭與耶穌很親密,每次耶穌往耶路撒冷,也會探訪這個家庭(路10:38-42)。他們很愛耶穌,如同親人。有一天拉撒路病了,起初以為是小病,後來拉撒路發燒昏迷,證實患了中東呼吸綜合症。他們對情況感到絕望,開始識得「死」字點寫。
馬大和馬利亞決定怎樣做?請看第3節,「他姊妹兩個就打發人去見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她們是有信心和禱告的姊妹,她們立刻打發人將她切的問題帶到耶穌,「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她們想耶穌為了她們,必定立刻趕來醫好拉撒路。
耶穌卻怎樣回應?請看第4節,「耶穌聽見,就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拉撒路證實患上必要死的病,正在生死邊緣。耶穌說,這病不至於死,”This sickness will not end in death”,翻譯這病不是以死亡為終結。馬大和馬利亞多日來看見兄弟的病情惡化,痛苦呻吟,就不禁生出許多負面的思想,焦急不安。她們懇切等候耶穌坐高鐵立刻趕回來,卻是收到whatsapp,「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神有這樣美善的旨意和目的,就是通過拉撒路的事要顯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得榮耀。藉此事顯明耶穌是征服死亡,復活和生命的主宰。
遇上嚴重的疾病和試煉,從屬人角度看是偶然、無意義或是風水不好。人就追查不幸臨到的緣故,就向人發出埋怨和憤怒,或自我怪責而憂愁絕望。耶穌的價值觀是,臨到拉撒路的病非無意義和行衰運,或是誰之過,而是這事裏有神美善的旨意和目的。耶穌看生來是瞎子的人說,「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馬大和馬利亞看這病叫她們憂愁,但耶穌看這病能將實際對耶穌復活的信心種在她們心裏,並顯出神的榮耀。「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
請看第5,6節,「耶穌素來愛馬大和他妹子並拉撒路。聽見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兩天。」這裏筆者補充耶穌是素來愛馬大一家的,但異於常人的回應,耶穌在所居之地仍住了兩天,故意延遲。在等待中的馬大和馬利亞心也掉了下來。耶穌知道祂所愛的人內心正愁苦著,卻仍然住了兩天。事實,耶穌可以立刻回應她們的禱告,耶穌卻故意延遲的目的是,要將比減小暫時的痛苦與憂愁,更寶貴的東西賜下。這就是能勝過世上一切憂愁的復活信心,活潑的盼望。馬大和馬利亞雖然是有信心和愛耶穌,但她們仍隱藏屬人的盼望。這是叫他們憂愁的源頭。對於耶穌所愛的人來說,最寶貴的是實際的復活信仰。感謝神不惜勞苦,為要將更寶貴的復活信仰和活潑的盼望,種在我們這祂所愛的人心裏。
請看第7,8節,「然後對門徒說:「我們再往猶太去吧。」門徒說:「拉比,猶太人近來要拿石頭打你,你還往那裡去嗎?」」馬大和馬利亞心裏還未解決憂愁的問題;門徒心裏未解決的是恐懼的問題。之前,他們在猶大地險些兒被石頭打死(8:59,10:31)。門徒想到宗教領袖不妥他們的眼神,恐怖的亂石橫飛,他們的心像小雞般怕怕。他們認為離開猶大地是明智之舉,但看見耶穌又再往猶大地起程,就臉色發青。門徒因為恐懼不能前往主所引領的地方。
為何他們不用恐懼?請看第9,10節,「耶穌回答說:「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時嗎?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為看見這世上的光。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為他沒有光。」」門徒怕去猶太是因為那裏充滿仇敵,但耶穌看是因為他們心裏沒有世上的光耶穌。白日有十二小時,就是與耶穌同行的時間。雖然門徒肉身跟從耶穌,但心裏沒有世上的光而黑暗,被跘倒或掉坑。心裏沒有世上的光,在撒但的罪惡和試探面前就會跌倒。跟從主的人內心有世上的光,就不會跌倒。大衛李雲斯頓向非洲內陸宣教,從非洲南部經過曠野或叢林前往中部。他的傳道旅程有渴死、被野獸襲擊或瘧疾之險,但他確信自己不會喪命直到完成神所賜的使命。現在他所走遍的非洲南部成為基督教國家,而北部是回教國家。同樣,我們在校園傳道是白日走路,因看見世上的光,人生必不至跌倒和滅亡。
耶穌告訴門徒這次前行的目的。請看第11節,「耶穌說了這話,隨後對他們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耶穌稱拉撒路為我們的朋友。雖然拉撒路軟弱,但他信賴耶穌。雖然我們軟弱,但耶穌作我們的朋友,我們所走的道路有平安,即使遇上如同死的問題也要復活過來。門徒心想,若是拉撒路睡了,也不用他們蒙性命危險前去叫醒他,他的姊妹能叫醒他。於是,耶穌明明地告訴他們:「拉撒路死了。」這裏告訴我們,耶穌看死亡如同睡覺一樣。人在充足睡眠後能精神飽滿地工作,身心恢復力量。死亡對於信耶穌的人也是熟睡,並非可怕。這個概念在聖經裏反覆地教導:耶穌稱睚魯死去的女兒是睡著了(太9:24);對於司提反殉道的最後描述,「又跪下大聲喊著說:「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說了這話,就睡了。」(徒7:60);「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卻也有已經睡了的。」(林前15:6下)。
請看第15節,「我沒有在那裡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緣故,好叫你們相信。如今我們可以往他那裡去吧。」為何耶穌沒有在那裏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緣故,好叫你們相信。」耶穌並非引領門徒過順境的信仰生活,而是到暴風和患難,盼望栽培他們成為信心的勇士。信心並不能從知識上學習,take course,而是通過在實際的問題和試煉中受鍛鍊,得著如精金的信心。在溫室裏成長的植物,不能抵受暴風雨;在曠野裏中成長的植物,在暴風中仍屹立。耶穌不願門徒成為溫室的花,而是在曠野中成長為信心巨木。耶穌並沒有應許門徒物質富裕,穩定工作,而是盼望將勝過世界的信心賜給他們。即使耶穌離開世界,門徒也能作屬靈領袖,創造出在使徒行傳所載的新歷史,也勝過在第一世紀的信仰逼迫。
多馬怎樣回應?請看第16節,「多馬,又稱為低土馬,就對那同作門徒的說:「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其他門徒聽見耶穌的決定也著頭,但多馬以堅決的眼神站起來,如同自殺式襲擊者,大聲呼喊說:「Come on,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多馬雖然大聲呼喊,但事實上他沒有復活的信心。他比其他人對死亡更為恐懼。後來當他擁有復活信仰,他前往危險的印度傳道,並成為殉道的使徒和宣教士。
當耶穌來到伯大尼的時候情況如何?那時,拉撒路已經死了最少四天,如今埋在墳墓裏。許多親友前來為年青的拉撒路之死哀慟。這場景充滿人生唏噓與死亡的陰沉。馬大在憂愁中來到耶穌跟前,「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馬大抱怨耶穌來得太遲,主若早在這裡,情況就不會如此糟榚。她認信耶穌說:「你無論向神求什麼,神也必賜給你。」耶穌知道馬大因著拉撒路的死而無力,在死亡權勢面前充滿絕望。耶穌將信心種下:「你兄弟必然復活。」然而,馬大理解為將來的復活,「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
耶穌將重要的真理告訴絕望的馬大。請看第25,26節,「耶穌對他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藉此,耶穌教訓馬大和我們甚麼?
耶穌說:”I am 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life”。在約翰福音中重覆出現對耶穌的描述,「我是」。我是生命的糧(6:35);我是世上的光(8:12);我是羊的門(10:9);我是好牧人(10:11)。耶穌說:我是復活和生命。耶穌提醒馬大,耶穌是現在式的復活和生命。死亡權勢現在捆綁馬大,叫她憂愁和絕望,只能痛哭。耶穌是復活和生命,就是比死亡更大的權柄,能吞吃死亡。
「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當我們憑信心迎接耶穌是復活和生命,耶穌的復活和生命管治我們。當我們相信耶穌,與耶穌的心思意念聯合時,復活和生命的耶穌趕走我們心裏一切憂愁和絕望。馬大一家是相信神兒子耶穌,現在卻因拉撒路的死亡軟弱起來。耶穌盼望通過現實的訓練更堅固他們的信心。「雖然死了,也必復活,」拉撒路的死將無限的憂愁帶給馬大,同樣這時代死在罪惡過犯中的年青人,將憂愁帶給愛他們的人。但在復活和生命的耶穌裏,任何人都有盼望。因著對耶穌信心,即使屬靈生命死去的人都能活過來。「耶穌對他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
馬大回答說:「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就回去通知馬利亞。馬利亞來到耶穌前,滿肚的憂愁就爆發出來。請看第32,33節,「馬利亞到了耶穌那裡,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耶穌看見他哭,並看見與他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歎,又甚憂愁,」馬利亞因兄弟之死而哭,猶太人因這悲哀的情況也哭,同時也為到自己的事,承受羅馬殖民之苦而哭。耶穌看見馬利亞和眾人也在哭,就心裡悲歎,又甚憂愁。這裏兩次記載了耶穌心裡悲歎的感受(33,38)。為何耶穌心裡悲歎,又甚憂愁?耶穌參與他們的悲痛,也憐憫在死亡下生活之人的痛苦。死亡權勢如同王控制人,使馬利亞和猶太人痛苦憂愁和絕望。
於是,耶穌說:「你們把他安放在那裡?」馬利亞帶著耶穌到墳墓來,「請主來看。」耶穌哭了。耶穌是太初與神同在的道,但同時擁有人的感情。耶穌參與馬利亞的憂愁而同哭。我們因流淚的耶穌而得安慰,這位神參與我們的憂愁。
猶太人就說:「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切。」其中有人說:「他既然開了瞎子的眼睛,豈不能叫這人不死嗎?」耶穌又心裡悲歎,來到墳墓前;那墳墓是個洞,有一塊石頭擋著。請看第38-40節,「耶穌說:「你們把石頭挪開。」那死人的姐姐馬大對他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耶穌盼望通過這事顯出神的榮耀。我們如何能看見神的榮耀?
為了彰顯神的榮耀,耶穌仍住了兩天,等候拉撒路死了。馬大和馬利亞在絕望之中痛哭。在絕望中才能看見神的榮耀;要經過深沉黑夜,才能感受黎明的可貴;要經歷死亡的痛苦,才知道復活信仰的寶貴。
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拉撒路的屍身已經在墳墓裏四天,已經發臭。即使在絕望之中,我們也不要放棄對全能神的信心。我們要擁有耶穌叫拉撒路復活,就最終能看見神的榮耀。
耶穌說:「你們把石頭挪開。」但這並不容易順從,需要人否定個人理性,克服疑惑。同樣,這個信心付出流汗的勞苦,挪開石頭,我們才能經歷主的大能,看見神的榮耀。我們要克服羔羊會否改變的疑惑,繼續以神的道探訪他;學生要克服會否成功的疑惑,勝過玩樂和休息的心思,付上讀書的勞苦。
最終,馬大和馬利亞克服心中的無力和憂愁,順從耶穌把石頭挪去,與耶穌同工。墳墓的門被打開,屍臭味更強烈。耶穌舉目望天,禱告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我也知道你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說了這話,就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拉撒路就活過,走出墳墓。耶穌叫拉撒路復活的最終目的,不是叫馬大一家免去因兄弟之死的憂愁。復活了的拉撒路約干年後也死了,通過這事,耶穌目的是要叫馬大、馬利亞、門徒和眾人,可以信耶穌是復活和生命,是神所差來的救恩者,擁有永生和復活的活潑盼望。
今天或許我們經歷如拉撒路之死帶來的憂愁和絕望,可能是服事羊群的失敗感,健康的試煉,生活工作上的苦難。耶穌因沒有為即時除去我們的困難而歡喜,在神的美意下是為了將更寶貴和堅固復活信仰和活潑盼望種在我們心裏。在人生黑夜之中,我們要持守對耶穌的信心,順從耶穌而挑戰,我們人生的故事不是以死或失敗作結,若信必看見神的榮耀。祈求主賜我們能實確地認識耶穌是復活和生命,我們克服難關的生活能彰顯神的榮耀,叫神兒子得榮耀。
UBF Hong Kong Bible Study Materials
版權 © 2025 UBF Hong Kong.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