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2024年 Jul 7日

馬可福音 8:1-26

信息

2024年 馬可福音 第12課                                            7月7日 岑國榮牧者

經文 / 馬可福音 8:1-26
金句 / 馬可福音 8:15

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五餅二魚是唯一一件在四部福音書裏都有記載的耶穌的神蹟,也是家傳戶曉、連不信的人也耳熟能詳的神蹟。相比之下,今日經文記載的七餅小魚的神蹟,無論場景、人物、對話和情節,都跟五餅二魚的神蹟十分相似,容易叫人以為只不過是「炒冷飯」,沒有甚麼新意和可以學習的地方。但事實上,馬可之所以記載這個神蹟,是因為它包含了門徒信心成長的奧祕。耶穌通過這個神蹟,教導我們為要信心成長,必需記得和必需防備的是甚麼。祈求主此刻賜給我們看得見的眼睛和聽得見的耳朵,使我們學習主的心腸和對門徒的盼望。

 

Ⅰ‧餵飽四千人的耶穌 (1-10)

請看第1節上:「那時,又有許多人聚集,並沒有甚麼吃的。」「那時」是指著耶穌在低加坡里境內的時候。耶穌在醫治耳聾舌結的人時,再三叮囑他不要洩漏風聲,但紙始終包不住火,大批「耶粉」聞風而至,迫爆整個野地。耶穌於是為他們舉行三日的野地靈修營,由開會信息、主題一課、二課和三課信息,到晚會信息,都由耶穌一手包辦;但眾人一點也不感到沉悶,他們的靈魂因為吃到生命的糧而感到飽足。不過,經過三日的時間,眾人所帶來的食物都已經吃盡;情況就好像在夏令營時,因為人數超出預期而不夠食物,甚至連罐頭都吃盡,這時候應該怎樣做呢?是要打發他們散開,各自去7仔買杯麵好呢?抑或宣告大家禁食好呢?

耶穌於是怎樣向門徒分享祂的內心呢?請一起讀第2,3節:「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裏已經三天,也沒有吃的了。我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就必在路上困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耶穌不但關心眾人靈魂的需要,也關心他們肉體的需要。面對諸多要求、常常要耶穌服侍的眾人,耶穌沒有以他們為負擔;相反,耶穌深深了解他們的飢餓和困倦而憐憫他們。對於家中有小孩子和聘請外傭的家庭,當外傭間中放假,需要處理大量家務和孩子們的需要時,尚且叫人感到身心疲憊;何況面對單是男丁已經有四千的眾人,耶穌在三日裏不眠不休地服侍他們,實在容易感到精神透支,再沒有甚麼可以分給眾人。但耶穌並沒有顧念自身的飢餓和疲倦,而是看眾人的需要過於自己的需要,與他們感同身受。

跟上一次不同:上次五餅二魚的神蹟,是由門徒向耶穌發出最後通碟、叫眾人散水開始,但今次的神蹟卻是由耶穌對眾人情深的表白開始。耶穌為何向門徒表白祂對眾人的憐憫心腸呢?這是因為耶穌盼望門徒學習這份憐憫的心腸,以至成長為羊群的好牧人。即使門徒得著從耶穌而來說話的權柄,又或者在管理眾人和派餅的事上做得何等有效率和出色,但若沒有學會耶穌憐憫的心腸,就不算得上是真正的牧人。憐憫是 神的品性,也是 神拯救罪人的動機。詩篇103篇這樣說:「祂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父親怎樣憐恤祂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祂的人!因為祂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詩103:10,13,14) 為了能真正地服侍人,我們可以從耶穌身上學習很多東西,但最要緊的是耶穌憐憫人的心腸,向我們身邊的同工、羔羊和兒女實踐耶穌的憐恤。

門徒於是有甚麼反應呢?請看第4節。門徒今次並沒有主張沒有廿兩銀子,而是開始關心眾人的需要,積極地回應說:「在這野地,從哪裏能得餅,叫這些人吃飽呢?」他們的意思是:「我們都很想餵飽眾人,但我們身處的是野地,怎可能呢?」門徒再次因現實的情況陷入負面和不可能的思想,耶穌於是怎樣幫助他們呢?請看第5節上:「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門徒左摷右摷,很可能連馬太一直收埋在暗格的老婆餅也摷出來,終於湊夠了七個餅,獻上給耶穌。耶穌就吩咐眾人坐在地上,拿著這七個餅禱告感謝,然後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就遞給眾人。之後又找到彼得本來留下做宵夜的幾條豆豉鯪魚,耶穌再次獻上感謝,又吩咐門徒分派給眾人。結果,眾人都吃,而且吃得超飽。門徒收拾剩下的零碎,一共有七筐子。當門徒順從耶穌的吩咐時,他們再一次經歷耶穌叫不可能變為可能,成就超乎他們想像、餵飽眾人的工作。

通過五餅二魚和七餅小魚的神蹟,我們學習到甚麼有關耶穌工作的原則呢?對於理科出身的人來說,可能很快會得出以下的數學題:5餅+2魚=吃飽的5000個男人+12籃子零碎;7餅+幾條魚=吃飽的4000個男人+7筐子零碎。請問平均每個餅和每條魚可餵飽多少人?這實在是連數學家都感到拗爆頭的難題。然而正確的計算方法,應該加上耶穌:耶穌的憐憫和大能+門徒的信心和順從=無限可能兼豐盛有餘。即使只是很小的數目,乘以無限時,便成為無限;但若用零乘以無限的話,答案只會得出零。同樣,耶穌盼望我們無論擁有的是多少,只要憑信心交給主使用,祂能成就超乎我們所想所求,叫很多靈魂得飽的工作。耶穌的工作不在乎人的計算,也不被人的理性限制。祈求主幫助我們在服侍今年的夏令營時,憑信心獻上我所有的給主,經歷主大大的祝福,成為五星級的天國盛宴,叫很多的靈魂、包括我們都得著靈裏的大滿足。

 

Ⅱ‧你們還是不明白嗎 (11-26)

在服侍完餵飽四千人的工作後,耶穌隨即同門徒上船,來到位於加利利大瑪努他境內,在那裏遇見誰呢?請看第11節。一直虎視眈眈的法利賽人再次出場,求耶穌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他們的意思是耶穌的神蹟不夠震撼,想耶穌行好像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行走曠野時、從天降下嗎哪的神蹟。然而,他們這樣求的目的,並非為了相信耶穌,而是要試探祂;他們只是想從彌賽亞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滿足自己的貪慾。請看第12節。耶穌為到他們而深深歎息說:「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耶穌行分餅和魚的神蹟,目的並非只為了叫眾人得飽或滿足人的慾望,而是叫人相信祂是 神的兒子,並且因信祂而得生命;但對於故意不信的法利賽人,耶穌並沒有討他們的喜悅,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

耶穌和門徒匆匆上船後,門徒發現了甚麼?請看第14節。門徒發現他們竟然忘記帶剛才收拾回來的七筐子的餅,在船上只剩下一個餅,再沒有其他食物。門徒正想問是誰負責帶餅之際,耶穌對他們說甚麼呢?請一起讀第15節:「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對於耶穌的說話,門徒有甚麼反應呢?請看第16節。門徒以為耶穌責備他們沒有帶餅,就彼此議論。當他們聽見耶穌提及酵時,立即聯想到餅的問題。我們不難理解門徒的情況:他們沒有固定的收入,也沒有積蓄,跟從耶穌的生活很多時都是餐搵餐食餐餐清,難怪他們會為到下一餐而憂慮,掛在嘴邊的都是餅的問題。這好比不少香港人,住在這個連續14年蟬聯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連發夢都會想起買樓的事;又因為平日工作壓力大,所關心的都是放假去哪裏旅行、哪裏有抽獎送免費機票等吃喝玩樂的事。

耶穌所說的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到底指著甚麼呢?酵雖然很微少,卻能使整個麵團都發起來;而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是指著他們壞的影響力。法利賽人雖然是當時的宗教領袖,但他們用嘴唇親近 神,心卻遠離 神;他們只是拘守古人的遺傳,裏面卻裝滿了貪心和放蕩(太23:25)。換句話說,法利賽人的酵即是假冒為善和形式化的信仰。希律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他濫用自己的權力,奪走兄弟的妻子,又殺害義人施洗約翰;因此希律的酵就是愛世界和貪戀情慾的生活。表面看來,門徒常常與耶穌同在,與法利賽人和希律沒有甚麼交往,怎可能受他們壞的影響呢?但事實上,當門徒常常憂慮餅的問題時,他們也會變得好像法利賽人那樣,只是嘴裏說相信 神,實際卻信靠金錢和物質而變得假冒為善;心裏羨慕世人賺到很多錢,可以享受像希律那樣滿足私慾的生活,內心不知不覺被法利賽化和希律化。在2022年一項美國的調查顯示,在成年基督徒當中,就只有四分之一人相信聖經是 神確實的話語。即使是信徒,當遇見現實的問題或是享樂和利益的引誘時,也有機會把信心拋諸腦後,信仰歸信仰、現實歸現實,成為在屬靈上的雙面人。

我們怎樣才能防備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呢?哥林多前書5:6下,7節說:「豈不知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嗎?你們既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就好像當以色列人守逾越節時,會吃無酵餅,除掉家中的酵,宰逾越節的羔羊吃;同樣,我們為了成為基督的新團,也要靠著基督的寶血,將罪惡的酵從我們心裏除淨。

聽見門徒的議論,耶穌怎樣幫助他們呢?耶穌採用九連環提問法,來喚起門徒的記性,請一起讀第17至21節:「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見嗎?也不記得嗎?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籃子呢?』他們說:『十二個。』『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筐子呢?』他們說:『七個。』耶穌說:『你們還是不明白嗎?』」藉著重溫五餅二魚和七餅小魚的神蹟,耶穌幫助門徒擁有對主的信心,明白耶穌是信實地供應他們的 神,叫門徒只要過先求 神的國和 神的義的生活,不要為明天憂慮。

事實上,善忘並非門徒獨有的問題,亦是大部分信徒共通的毛病。但通過重覆地體驗五餅二魚和七餅小魚的神蹟,門徒可以明白和牢記耶穌的教訓,學習信心的功課並耶穌的權能。在出埃及記裏,以色列人也通過四十年每一日重覆拾取嗎哪的訓練,才學會「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 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這真理。曾經有人說:「重複是學習之母、是行動之父。」有研究說,平均來說,一個人需要聽同一的訊息兩次至七次,才會採取行動。同樣, 神有時候也讓我們多次經歷同類型的事件,使我們記得同一的經文,以至真理能銘刻在我們心中。為了經歷信心的成長,我們不但要重複學習主的說話,更要將曾經經歷過的主的說話,套用和實踐在現在身處的境況之中,那時我們就不至成為金魚腦一樣聽了就忘,而是在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1:25)。

請看第23至26節。耶穌和門徒之後來到伯賽大,有人帶著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和醫治他的眼睛。耶穌就拉著他的手,領他到村外。不過,耶穌今次醫治瞎子,跟以往有甚麼明顯的分別呢?當耶穌吐唾沫在他的眼睛、按手在他身上,問他「你看見甚麼了」的時候,瞎子並沒有立刻完全地看見,可能視力只是恢復了50%,他就說:「我看見樹…不是,定係人?定是樹人啊?總之識行識走咁啦。」於是耶穌又再按手在他的眼睛上,他定睛一看,今次眼睛終於完全復原,樣樣都看得清楚。

今次是在福音書裏惟一記載耶穌逐步醫治病人的事。耶穌為甚麼逐步醫治這瞎子呢?是否耶穌當日不在狀態,所以治病的能力只得一半呢?耶穌當然有能力一次過治好這瞎子,但耶穌之所以採用漸進式的治療方法,這是跟之前耶穌與門徒的對話、以及栽培門徒的工作有關。當門徒看見瞎子起初只是模糊地看見時,很可能想起剛才耶穌對他們所講的說話:「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也聯想到自己就好像這瞎子,即使跟從耶穌三年,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到底我是否屬靈上發展遲緩,所以攪咁耐都不明白耶穌的說話呢?抑或我未老先衰,竟然患了腦退化,所以常常忘記主的說話呢?」但通過瞎子一步一步地得看見,叫門徒得著盼望,即使今日他們在屬靈上還未看得清楚,但當他們不放棄跟從耶穌時,主必打開他們屬靈的眼睛,使他們清楚地看見主。

事實上,儘管門徒現在的屬靈狀態好像眼睛半開的瞎子,但在耶穌默默的栽培和禱告之下,在第8章的下半部分,彼得終於作出了主是基督這偉大的信仰認信。馬可福音的筆者馬可本來也是個屬靈上成長緩慢的人,曾經在傳道旅行期間有「甩底」的不良記錄,但當他繼續不放棄學習耶穌時,終於成長為保羅的好同工以及撰寫福音書的偉大僕人。即使我們有時候好像這個瞎子那樣,看耶穌就好像樹木一樣看得不太清楚,又好像門徒那樣,在屬靈上「發雞盲」或者「借咗聾耳隻耳」,但耶穌沒有放棄我們,幫助我們直到我們個人地遇見主。以弗所書1:17說:「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 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祂。」祈求主將這屬靈的渴慕賜給我們,每一日讓主的說話照明我們心中的眼睛,使我們更認識主。祈求主也幫助我們對這時代的靈魂擁有盼望,帶領他們來到主的面前,叫他們屬靈的眼睛被打開,可以個人地遇見耶穌為他們的基督,看見永生和 神的國。


 


UBF Hong Kong Bible Study Materials

版權 © 2025 UBF Hong Kong.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