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馬太福音 第20課
經文 / 馬太福音 19:16-30
金句 / 馬太福音 19:21
UBF Hong Kong Bible Study Materials
版權 © 2025 UBF Hong Kong. 版權所有.
2015年 馬太福音 第20課 10月25日(第Ⅱ部主日崇拜) 鄒彼得牧者
經文 / 馬太福音 19:16-30
金句 / 馬太福音 19:21
「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
你還要來跟從我。」
本段經文記述有一個人來求問耶穌說:「夫子,我該做甚麼事才能得永生?」這個人擁有優厚的條件,可以享受別人羨慕的一切,卻得不到永生,他來耶穌面前求解決這個問題。耶穌看穿這問題背後的含義,就是即使得著所有卻無永生;於是教導他得著永生的真理。究竟怎樣才能活得更豐盛,又得著永生呢?祈求主教導我們這真理,使我們的生命充滿永生的真滿足和幸福。
Ⅰ•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 (16-22)
請看16節:「有一個人來見耶穌,說:夫子,我該做甚麼善事才能得永生?」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有記述本段經文的事,綜合三部福音的記述,這個人是一個少年人,擁有極多的財富(22),也是任職政府工的官員,即是他通過了一切嚴格的官方考試,又聰明,又醒目;並且他來到耶穌面前跪下求問,可見他謙遜有禮。這個人是社會上難得一見,品學兼優又知書識禮的少年財主官。不單如此,20節更記述他自信地說,從小就遵守了一切的律法,毫無瑕疵,他是一個善良誠實又敬虔的年青人。由此看來他擁有優厚的條件,毫無缺乏,可以享受別人羨慕的人生,不過,他沒有永生的確信。因此他內心有時感到不安恐懼,也有憂慮和無力的時候,靈魂感到黑暗和罪的重擔。他如今就像<約翰福音>3章出現的尼哥底母一樣,帶著靈魂的黑暗來求問耶穌;「夫子,我該作甚麼善事才能得永生?」即使擁有世上優厚的條件和一切,卻沒有永生,所有的一切又有甚麼價值和意義呢?
現在擁有孩子的父母,在兒女進入幼兒園之前,已經開始讓孩子學習英語,或者學習其它外語,又叫他們的孩子學習樂器﹑跳舞﹑功夫﹑跆拳道﹑游泳﹑美術等等。香港和中國所有的母親都為了幫助兒女進入一流大學而努力,希望將來孩子可以過成功的人生,即使經濟和物質有時缺乏,都不惜花費使用在孩子的身上;他們因為有盼望而願意甘心犧牲。若自己的孩子進入出色的大學,或者修讀有前途的學位課程,這就代表做父母的成功和成就。本段經文中的少年財主官,就是很多人羨慕和盼望成為的成功人仕,他已經得著學位,通過官方考試,得著世上的成功,也有極多的財富,從小時已經過善良和敬虔的生活,可惜他仍然未得著永生。他帶著靈裡的煩惱來求問耶穌:「夫子,我該作甚麼善事才能得永生?」
耶穌如何回應這少年人呢?請看17節上:「耶穌對他說:你為甚麼以善事問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耶穌說善的只有 神一位,人全無善可言,都是罪人。羅馬書3:10,12節:「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少年人以善事問耶穌,耶穌幫助引領他去到只有一位是善的 神面前。因為無論何人站在絕對的善 – 神的面前,才能發現自己真正是個罪人的樣子。人發現和承認自己真正是罪人的樣子時,站在惟一的善 – 神的面前,這就是得永生之道的開始。
耶穌盼望這位少年人可以明白自己是一個罪人的事實,所以耶穌對他說甚麼呢?請看17下-19節:「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他說:甚麼誡命?耶穌說:就是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耶穌講誡命的意思是,在 神的說話面前少年人當發現和承認自己是個罪人;這如同彼得勤力誠實地生活,但當他站在聖潔的主.面前時,不得不承認:「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5:8下)。」以賽亞先知也一樣,在聖殿裡遇見耶和華,那時他說:「禍哉﹗我滅亡了,我是咀唇不潔的人(賽6:5上)。」即使人何等善良和誠實地生活,但站在 神和 神的說話面前,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個罪人。耶穌也盼望這個少年財主官可以發現和承認自己是個罪人。
然而這個少年人有怎樣的反應呢?請看20節:「那少年人說: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甚麼呢?」馬可福音記述他說:「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可10:20)。」究竟世上有誰可以這樣說呢?其實這個人很年青﹑有財富﹑有能力,怎可能不去享受人生呢?他回顧過去所行的一切,為了不被淫亂和不道德的世界沾污,不斷以生死的態度,竭力過善良和敬虔的生活,捍衛律法和誡命。他為了持守不可殺人的誡命,所以朋友惹他生氣要吵架和打架時,他都盡力逃避朋友;若真的無可避免,就任由人打他卻不還手。他也因為害怕犯奸淫,所以其它人背著老師和家人,暗中偷偷約會異性朋友時,他絕不偷約女生,雙眼更不看女生,常常垂頭行路。有一次便利店的主人計錯數,找錢給他多了一元,他就十分憂慮,感到在 神面前犯了偷竊,於是為了退回一元給便利店,他花了十元的來回車費,回程路上他享受到良心的自由和輕省。他也曾打破父親名貴的陶瓷,父親就暴怒質問:「誰打破了我心愛的瓷器!」本來他想回答:「我不知道。」但他誠實地說:「是我。」 這少年財主官從小返BBF,CBF,JBF,他不斷否定自己內心想去外面現的意思,努力出席自己都不知道是甚麼的聚會,學習讀聖經﹑查聖經﹑唱詩歌和祈禱。又要背頌難以記得的律法,卻因此有了對律法知識的基礎。大學時期,其他同學去玩樂,他就在教會寫生命見證,學跳SINGSPIRATION,參加和服事靈修營。這個少年人掙扎照 神的話生活,現在他究竟缺少了甚麼呢?所以他聲音中充滿了自豪和自義,回應耶穌的問題「這一切我都遵守了」。
請看21節:「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這句話對少年財主官來講是極大的衝擊和挑戰。耶穌在這句話裡想教訓甚麼呢?第一,持守誡命的精神。少年人以為不行誡命中不可的事,就已經遵守了誡命,他以為沒有傷害別人,行善無與道德價值觀衝突,好好過信心生活就是全部;實在的問題是他不知道誡命的基本精神,所以他沒有積極實踐誡命。十誡的基本精神是「愛」,十誡的前四誡的精義是「盡心﹑盡性﹑盡力愛 – 神」(申6:5),其餘六誡的基本精神是「愛人如 己」(利19:18)。
雖然字面上完全守了誡命,但卻沒有實踐誡命的基本精神,絕對不可以說已經遵守了誡命。信心生活是積極愛 神和實踐愛隣舍,雖然少年人盡力過持守誡命的生活,但是他得不到永生的確信,原因就是他沒有正確守誡命的精神。雖然人讀很多 神的說話,又學習了很多聖經知識,而且外在上過善良和敬虔的生活,倘若沒有實踐出 神誡命中的要義和精神,就沒有喜樂和生命。信徒在人面前於行為上遵守了一切誡命,若內心沒有喜樂,決不能從其它地方找到原因,只能夠歸回誡命的基本精神找答案。
第二,耶穌幫助他將盼望放在 神的國。少年財主官一直將盼望放在財物和世上,對他來講錢是管治他生活的偶像。他以為擁有很多財物可以討 神喜悅,自己也能過幸福的生活。他以為有財物可以用在校園福音工作上,也能在世界宣教上被使用,也能過努力賙濟貧窮的生活,照自己的意思使用物質行善就不錯。不過,物質豐盛使人內心改變,無物質時內心本來很單純,信心純淨。財物多起來的時候,內心就被物質管治,不知不覺間愛物質,漸漸以物質為中心,終於作了錢財的奴隸。雖然他懇切求永生,但內心充滿了對錢財物質的渴望,內心沒有空間承載天國的財寶。許多人以物質為最寶貴,賺多些錢,可以買車和房子,放假的日子可以去外地旅行,或者吃美食,就認為自己很幸福,更加以為住自己的房子,更大的房子,更好車子,可以買更多喜歡的東西,就是更幸福。將盼望放在世上的財物,內心越來越遠離天國的財寶,這樣的信心生活越來越沒有喜樂和幸福。
耶穌幫助少年財主官斷絕重視地上財寶的內心,轉他的盼望放在天國財寶之上。比賺很多錢更寶貴的,是怎樣使用所得的錢財。變賣自己的所有,為隣舍使用一切,主應許就必有財寶在天上。為了得天國的財寶,必須變賣世上的財寶。變賣所有的分給貧窮的人,這就是積極愛隣舍的行動,為了實踐這樣的愛,需要犧牲和變賣自己所有的。
這位少年財主官以為自己信心生活做的不錯,但根本上不能脫離自我中心和自私的生活,他的信心生活只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卻不曉得為了幫助隣舍而犧牲自己的一切。倘若他真的愛隣舍,就必須將 神賜給他的一切,積極使用在隣舍身上。 神賜人時間﹑物質﹑能力﹑知識和許多許多的一切,但我們如果因為太愛 神賜的一切,向隣舍吝嗇,只為自己使用和享受,這些成為了偶像,不能發出信心的能力。雖然得著很多 神的說話,但卻只是自己一個人擁有 神的說話,不能將 神說話的能力彰顯出來。 神的說話要彰顯能力,必須積極向隣舍分享和傳揚 神的話。人要有愛隣舍的內心,又以一個靈魂為寶貴,才能積極向人傳 神的說話。將 神賜給我們的所有變賣,使用在肉體和靈魂上貧窮的隣舍上,這不是浪費和損失,反而過喜樂,又有生命力的牧者生活。耶穌應許這樣做的人說:「必有財寶在天上。」 神也必將永生為禮物賜給他們。
耶穌向這少年財主官應許必有天國的財寶,也給他明確的人生方向:「你還要來跟從我。」跟從耶穌不是做一次就結束,乃是有持續的意思,就是順從耶穌,學習﹑效法和隨從耶穌的榜樣生活,在耶穌裡就可以享受真正的喜樂和幸福。耶穌才是值得我們將人生一切投資的真正財寶,我們要變賣所有的一切為要得著耶穌。祈求主幫助我們把年青和時間,物質和錢財,知識和能力,一切的所有都變賣,分給隣舍和貧窮的人,過施捨的生活,以致我們內心充滿了天國的財寶,也可以享受永生的滿足幸福。
少年財主官聽見耶穌的話有何反應呢?請看22節:「22那少年人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雖然他因為尊敬和重視耶穌來到主跟前,但愛財物的心與耶穌的話衝突,他就憂憂愁愁,他不想變賣所有的,去跟從耶穌。他因為更愛物質而放棄了永生,他不能夠放棄物質給他的喜樂,就在永生的大門口轉頭離開。英國諺語有云:THE GOOD IS THE ENEMY OF THE BEST。 神要賜給我們「最好」的,但我們卻抓著「好」而不想放棄,因此得不著「最好」。為了得著「最好」,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以「最好」為最寶貴。我們平日看為寶貴和好的,若阻礙了我們跟從耶穌,就要勇敢地撇下和放棄。
使徒保羅出生於最純正的猶太人家族,受嚴格的傳統教育和訓練,得著承認為最出色的猶太主義師傅,但他為了得著基督,看自己所有的為糞土,大膽地撇下一切所有的。那時他被大大地使用在建立耶穌基督福音工作的基礎事工上。世上的學問﹑知識﹑地位﹑權力﹑財富﹑物質﹑人的承認,不能給我們永生,這一切只是在世上生活的手段,不能成為人生的目標,世上沒有一事一物比耶穌更寶貴,在任何的引誘和逼迫面前,絕對不能放棄耶穌。這個充滿罪的世界裡,拯救我們和賜我們永生的,只有一位耶穌。耶穌藉著十字架上傾流寶血和受死,代替我們付出了一切罪的功價,救贖了我們,又賜給我們新生命。感謝頌讚這位將我們拯救的主耶穌!祈求主幫助我們在充斥物質主義﹑自私和罪惡權勢之下的世界,不被這時代的氛圍同化,繼續持守跟從耶穌,藉著將我所有的物質和生命獻上給 神,可以使用在服事肉體和靈魂都貧窮的隣舍上,領受從 神而來的喜樂和永生。
Ⅱ•在 神凡事都能(23-30)
耶穌看見少年財主官憂憂愁愁地離開了就向門徒說甚麼呢?請看23,24節:「耶穌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這句話耶穌想表達物質和財富對人來講是何等的甜蜜,卻又非常可怕;根本人靠意志力絕對不能克服物質的引誘。的確事實上無論何時何處,法律都偏向財主的一邊,雖然這時代高舉民主主義,但有錢的人可以用錢財干預政治界,按財主的意思帶領社會。今日我們的社會評價一個人,也以年薪多少為準則,而且人人都話「錢不是萬能,但無錢萬萬不能」「有錢使得鬼推磨」。用錢可以買學位,延遲身體老化,雖然有些東西錢買不到,但用錢可以享受的快樂和滿足可以有很多,只要有錢,犯罪也可以得釋放;錢如同人的拯救一樣。因此耶穌說話的意思是,人倚靠錢財的心,跟倚靠 神的心,絕對不能共存。倚靠錢財,或是倚靠 神?必須作出決擇。所以已經有很多錢的人,要放棄倚靠錢財,只單單倚靠 神,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門徒一直因為跟從耶穌,過著貧窮的生活,但他們心底裡並不想這樣貧窮到底。他們盼望相信和跟從 神生活, 神必定在物質上供給他們,不過,有錢的人不可能進入神的國,叫門徒十分憂愁。同時,雖然少年人來到耶穌面前,卻不能變賣一切財寶,就憂憂愁愁的走了,使門徒內心十分疑惑,究竟誰能改變為屬基督的年青人,可以進入天國呢?於是問耶穌:「這樣誰能得救呢?」耶穌怎樣回答呢?請看26節:「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雖然人靠意志力不可能,克服財物的引誘,單單倚靠 神過生活,然而這樣的事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英國的CHARLES STUTT,於大學三年級時,通過慕迪的講道被大大感動,他把從父親而得的許多財產,使用在往中國宣教服事上,在中國傳道十年,後來獻身於英國和美國的學生福音事工上。我們大學生研經宣教會的JOHN JUN 宣教士,他是專科醫生,可以賺取和積蓄很多的財產,但他把整個人生獻身於學生福音運動上,過非常簡樸的生活。怎能發生這樣的事呢?因為在人眼所不能見的地方,有 神聖靈的恩典澆灌在他們內心,在人看不見的時候, 神開始工作,一切不可能的事都有可能發生。
耶穌在26節所講的話,給現在我們服事校園福音工作的同工,極大的盼望和異象。這時代的年青人享受物質富裕和科技文明,追求娛樂享受和現代化帶來的方便,看來這樣的少年人要成為跟從耶穌的門徒,似乎是極不可能發生的事。然而,當 神在人裡面以聖靈作工之時,不可能的事都改變為可能的事。這時代服事福音工作者的特權,就是可以盼望駱駝穿過針的眼,以及看到這樣奇蹟的工作發生。
門徒聽了耶穌的話後,彼得如何自信地發問呢?請看27節:「彼得就對他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甚麼呢?」耶穌怎樣回答呢?請看28-30節:「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親、母親、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耶穌這句話就是少年財主官的問題的答案,為了得永生該做甚麼事呢?即是為了得永生必須跟從耶穌。跟從耶穌不單代表要放棄全部,跟從耶穌的意思是要將耶穌放在人生的首位。當我們把耶穌放在人生的首位,必須為此放棄一些東西。有人有穩定的工作,但為了跟從耶穌,承擔世界宣教,就棄下安穩的工作去作宣教士,承受未知的困難和苦難。也有人為了跟從耶穌,撇下打機的習慣,或者其它不良習慣。
這樣當我們以耶穌為首位,而撇下一些世上的東西時,主怎樣賞賜我們呢?再看28節:「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耶穌的應許為祂撇下所有之時,可以享受天上極大的特權。現實來看門徒如今十分卑賤,常常面對很多物質和現實的困難,所以他們常常思想這些。但當他們仰望耶穌之時,掙扎作耶穌的好門徒,必成為得勝者。他們本來只是在加利利海邊打魚的漁夫,人生在勞苦之後,消失在世界的黑暗中。然而他們跟從了耶穌,人生後來成為了,全人類的師傅,以及世上萬民都尊敬和愛戴的使徒。他們建立了教會,成為有權柄的領袖;他們在地上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在地上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耶穌也應許賜給他們永生,只是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也有可能成為在前,因此要常常警醒,打屬靈美好的仗。
這時我們問耶穌:「這一切我們都遵守了,還缺少甚麼呢?」耶穌就回答:「可以去變賣你的所有,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我們在耶穌的這句話面前,回顧自己是否成為形式化地過信心生活,陷入已經遵守了的自以為義之中。祈求主幫助我們變賣世上一切所有的,去服事肉體和靈魂上貧窮的隣舍和校園的靈魂,積極跟從天上的至寶耶穌過生活,以致我們人生活的更豐盛,有真正喜樂和幸福。
UBF Hong Kong Bible Study Materials
版權 © 2025 UBF Hong Kong. 版權所有.
其他資源